和脾散结方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朱 杰
组成: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炙甘草5克,生山药30克,炒白术10克,鸡内金5克,玄参6克,浙贝母10克,生牡蛎(先煎)20克。
功能:调和脾胃,消肿散结。
主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脾胃虚弱证。
用法:上药冷水浸泡半小时,先将牡蛎加水煮沸20分钟,然后同煎,煮沸后文火再煎20分钟,滤取药液;药渣加水再煮,2煎相合,共取汁200毫升,早晚分服,或少量频服,每日1剂。以上剂量用于7岁以上,年龄小的酌减。
方解:桂枝、芍药、甘草是桂枝汤的核心药物。桂枝汤滋化源,调气血,和营卫,调阴阳,有“天下第一方”“群方之冠”之美誉,不仅为《伤寒论》开篇第一方,素为经方家所推重,又被《温病条辨》列为第一方,同为温病家所尊崇。黄煌教授称之为古代的“补益剂”“强壮剂”。桂枝配甘草,辛与甘合,化气和中;芍药配甘草,酸与甘合,缓急止痛。山药、炒白术、鸡内金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开篇第一方资生汤中的三味“不可挪移之品”,白术健脾之阳,山药滋胃之阴,鸡内金化有形之郁积,有阴生阳长,阳生阴应,阴阳兼补,气血并生之妙。玄参、浙贝母、生牡蛎出自程国彭《医学心悟》消瘰丸,功擅滋阴清热、解郁化痰、潜阳软坚。综上,实为桂枝汤、资生汤、消瘰丸之合方,乃健运脾胃、润养胃阴、寓通于补、标本兼治之剂。以清灵之方药拨清灵之脏气,冀脾运得健而胃阴来复,气机畅通而痛止肿消。
加减:若有呕吐,加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泄泻去玄参、浙贝母、生牡蛎,加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便秘加瓜蒌仁、生白术润肠助运;痛剧加延胡索、木香行气止痛;肿甚加莪术、蒲公英活血消肿;手足逆冷加柴胡、枳实透邪解郁;面苍唇淡,加大枣、当归益气养血。
医案:
赵某某,男,9岁。2019年11月2日初诊。
主诉:腹痛半年余。
现病史:患儿于半年前患“感冒”后出现腹痛,绵延至今。半年前,骤起高热,体温达40℃,咽痛咳嗽,耳后数枚肿块疼痛。经用抗生素静滴9天,体温渐至正常,咽痛咳嗽渐止,耳后肿块较前明显缩小、疼痛减轻,然至今未完全消退。腹痛以脐周为明显,时有加剧,每不肯触碰,偶有恶心呕吐。多次查B超,均“探及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回声,边界清,内部回声不均”,提示“腹腔淋巴结肿大”。最近一次B超检查,是在10天前,因腹痛伴鼻衄夜间急诊,B超示“腹腔淋巴结最大者20×7mm”。经多家三甲医院检查,已排除结核、过敏性疾病及肿瘤、腹型癫痫等,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口服多种“消炎药、益生菌”均告乏效。此次因课外学琴时再次发作,由家长送来就诊。患儿以手捂腹,蜷缩一团,自云肚皮如琴弦绷紧状,触之并不很拒按,腹肌略有紧张,无反跳痛,腹壁皮下脂肪菲薄。观其面色少华,口唇干燥,形体羸瘦,询得脾气急躁、食欲不振,手足心热,夜寐汗多,二便尚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咽微红,扁桃体Ⅱ°肿大,无分泌物,颈部、耳后可触及数枚黄豆大小的淋巴结。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辨证:脾胃虚弱,阴阳失和。治则:调和脾胃、行气止痛。处方:和脾散结方加味。药用: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炙甘草5克,生山药30克,炒白术10克,鸡内金5克,玄参6克,浙贝母10克,生牡蛎(先煎)20克,延胡索10克,生姜三片,大枣五枚。水煎服,五剂。
11月8日二诊:腹痛减轻,偶尔痛作须臾即止,食欲增加。上方减延胡索,再进五剂。
11月13日三诊:腹痛未再发作,精神食欲转佳。嘱下次复诊时复查B超。原方再进十剂,吃五天停二天。
11月28日四诊:患儿面色红润,神情活泼,盗汗止,睡眠佳,正常上学,耳后肿块未触及,扁桃体明显缩小。复查B超腹腔未见异常肿大的淋巴结。患儿基本痊愈。处方: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炙甘草5克,生山药30克,炒白术10克,鸡内金5克。再进六剂,吃三天,停四天,嘱饮食起居注意调护,如无特殊不适,可不必复诊。
按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腹痛”“积聚”等范畴,病机不外乎脏腑经脉失调、气机运行不畅,病位在脾及肠胃,病因有寒凝、食积、痰湿、热毒、气滞、血瘀多端。小儿形气未充,脾常不足,易聚湿生痰,藩篱疏薄,易感受外邪,邪滞于中,蕴结腹部,和降失司,气血郁阻,经脉拘急,“不通则痛”。若病势迁延,久则中焦虚寒,气血不足以温养,“不荣则痛”。此案初受风热之邪,表里相传,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迭进中西药久治未愈,当责之未能详辨体质,一味寒凉攻伐。《丹溪心法》论腹痛云:“壮实与初病宜下。虚弱衰与久病,宜升之消之。”患儿禀赋不足,素体脾虚,治病当求其本,遂果断采用和脾散结方。然鼻衄一症,令人颇为踌躇,温药助热伤阴,或有动血之虞。细思本案当属脾失统摄所致。仲景明言:“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小建中汤是桂枝汤的变方,实为后世甘温除热法之滥觞。本案若加生地黄、仙鹤草,貌似稳妥一些,实为画蛇添足。对于颈部、耳后淋巴结,兴化民间概呼之“瘦瘤”,倒是一语中的,揭示了气血阴阳不足之本。祛邪勿伤正,养正积自除。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稍呆则滞,稍重则伤,处方用药以中和为贵,切忌妄攻伤正,克伐生生之气。脾胃燥湿相济、阴阳相合、纳运相得、升降相因,则经络通、腑气畅,而诸症自愈。
(编者注:节选自《江苏中医药》杂志“一百位名医效方及验案”名医长廊专栏《江苏省名中医——朱杰》一文,作者为兴化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主攻儿科,旁及内、妇、亚健康调理,擅治哮喘、咳嗽、发热、厌食、胃痛、腹泻、尿频、紫癜、抽动、出疹,以及睡眠、智力、发育、心理、过敏相关疾病,在冬病夏治、冬令膏方、音乐治疗等领域有所创见,独著2本,参编多本,论文12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