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
□房干森
看到“冬至”这个字眼,人们就迷惑了,冬天不是早就到了吗,怎么才“冬至”呀?
其实,冬至与二十四节气中的其他节气一样,是个纯粹的天文和历法的概念,与冬天刚刚到来没有多大关系。《三礼义宗》是这样解释“冬至”的:“(冬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冬至也。’”《吕氏春秋》也说“冬至”是“日行远道”,就是太阳离我们最远的意思。用现代天文学的说法,冬至日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一天,对于处在北半球的中华大地来说,这一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是我国接受太阳最少的一天。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农历)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在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及人民的饥饿与死亡。《中华全国风俗志》也有“冬至节,祭扫坟墓”之说。直到今天,我们苏北地区还把冬至的前一天说成“小冬”,采用多种形式祭祀祖先。
曹植在《冬至献袜履表》中所写的“亚岁迎祥,履长纳庆”,其中“亚岁”指的就是冬至。每到冬至这天,人们都要穿上新衣,置酒备宴,祭祀祖先,互相庆贺,互赠礼品。庆贺冬至到唐宋时期就更为盛行,被定为“法定节日”,百官朝贺,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日,学生放假,宋有记载:“冬至岁节,士庶所重,如馈送节仪,及举杯相庆,祭享宗烟,加常于节。”明朝时,“殿前将军甲士赐黄牛、野雉、鹿脯、酒。”清朝时,皇帝会带群臣去郊外行礼,清乾隆四年《天津县志》:“冬至日,拜贺,如年节礼。”辛亥革命后,也曾一度将冬至定为“冬节”。“冬至大如年”早在清代《清嘉录》中就有这一说法,一直沿袭至今。
冬至大如年,据说其依据有三。一是3000多年前,周公姬旦用土圭法,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并发现这天,日影长度最长,所以为新年开始,那冬至,曾为新年。二是冬至白天时间最短,夜晚时间最长,从此后阳气不断上升,是上天赐予人的福祉,为良辰吉日,所以要庆典,感谢上天。三是对于农民来说,冬至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从此进入数九寒冬,天气变冷,要休耕冬藏,乐享时光。
《醉翁谈录》里记载了冬至守夜的习俗:“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白居易就把冬至称为“小岁”“新岁”:“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所以古人说“冬至大如年”,是一点也不为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