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楚阳儒医胡士廉

2022-03-31 08:41:09

楚阳儒医胡士廉

(中)

■/朱 杰

民国十七年(1928年),“江都县中医协会”在古旗亭成立,并创办《医学月刊》,胡士廉写了一篇祝词,表达了他对中医辉煌的历史由衷地自豪,又对中医的前途感到忧虑,读来韵味悠长,慷慨激昂:

“吾国医学,创自岐黄。研究药物,百草备尝。望闻问切,四诊精详。救民灾厄,疾病预防。心同胞与,济世热肠。代有传人,刘李朱张。阐扬灵素,备著篇章。历史沿革,局变沧桑。满清颠覆,民气激昂。革命成功,邦国之光。政治维新,科学辉煌。注重卫生,得保无殃。东亚病夫,转弱为强。健全身体,俾寿而康。中医堕落,呼吸存亡。如不振作,后顾茫茫……”

这一年,无锡的荣伯英(荣毅仁的堂叔)患伤寒久治不愈。诗友吴东园力荐胡士廉医治,于是当即启程前往,果然不负众望,顿起沉疴,妙手回春。胡士廉在无锡乘电车下车时,不小心跌断了腿骨,荣家特地派人护送先生回故里养病。

曾任《盐城日报》主笔的蔡云万先生,对胡士廉的人品和医术十分信赖。蔡云万《蛰存斋笔记·假归志痛》记述,胡士廉曾为他的夫人悉心治病。1933年,蔡云万应马玉仁将军(1875—1940年,字伯良,盐城人,抗日英烈,陆军中将)的聘请,赴上海教读其孙。胡士廉正是通过蔡云万,而与沪上文士陈蝶仙(著名小说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周瘦鹃(《申报》主编、南社诗人、文学翻译家)等结下深厚的友谊。

胡士廉博览群书,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李不懈编写的《孔教五大纲》对他影响较大。李不懈提出国病甚于身病、“医国先医人心”。这与当时鲁迅先生所说“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鲁迅1922年为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写的自序)是有某种一致的。大医医国,良方安在?是从传统儒家思想中找出路,还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冲锋陷阵?这是困扰着当时很多人的疑问,也是横亘在胡士廉心中的苦闷。在那个新旧文化交织、“风雨如磐”的年代,究竟何去何从?他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又接受了时代风气的洗礼。胡士廉更加愿意持有包容并蓄、衷中参西的心态。

胡士廉更把目光投向了进步文学,他与伍佑文人黄诗汝、龚士清、蔡选青、周梦庄等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他在《晨报副刊:诗刊》读到闻一多的诗作《死水》,又在《新月》读到沈从文的评论文章《论闻一多的<死水>》,引起强烈的共鸣。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能够找到的国外文学作品,包括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

胡士廉擅长画“博古”图。他对古文字学、金石学苦下工夫,临写了大量古铜彝器,造型准确。对“博古”这种特殊的绘画形式驾驭自如,笔墨酷似拓片的效果,几可乱真。他在画作上经常会钤盖“文定之后”“让之吟草”“古器传真”“笔上生花”“胡氏让之手橅秦汉六朝金石文字”等印。胡士廉的书法诸体皆擅,常以隶书与行书在“博古”画作上作长题。他的篆书联“楚侯钟显令有德,叔师鼎眉寿无疆”也写得圆涩厚重、雄浑苍茫。

3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