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文学作品里的兴化文峰塔

2022-05-13 09:04:14

□文/ 张从义  张培元

 

1926年李详(审言)《重修文峰塔记》

 

清代陈广德为文峰塔图所作《百字令》

 

1945年文峰塔近景

 

虎年伊始,兴化市民从市人大十七届一次会议殷俊市长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获悉:2022年开工重建兴化百万人民念念不忘的兴化地标性古建筑——文峰宝塔。人们奔走相告这一喜讯,并纷纷点赞兴化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的盛举。

兴化百姓为何对这一已经从古城消失整整76个年头的文峰塔情有独钟呢?这就要说说它400多年间数次损毁后由地方官员和有识之士发起重建存续自1946年底。同时透过留存下来的部分历代文学作品了解它在兴化人心目中的位置。

兴化文峰塔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在时任兴化知县翁汝进支持下,兴化籍处州(今浙江丽水)知府李思敬及其弟翰林院编修、礼部尚书李思诚捐助银两,在僧人寂宁创建的法轮寺空旷的庭院中,根据《周易》和《洛书九宫图》中的创意,定址于兴化城东南隅(巽方),构筑了一座三层四向的宝塔,并将嘉靖皇帝赐给其祖父“状元宰相”李春芳的一条玉带安置在塔基地宫中,意在镇定兴化文风命脉,故取名“文峰塔”。

清康熙年间(1662-1723),文峰塔因年久失修坍塌,“古塔成虚址”。据清代李福祚《昭阳述旧编》和阮元《广陵诗事》记述,兴化诗人、书画家顾同根(莲溪)看到此情此景,精心构思和创作了《文峰塔三图》:一为初建时的状况,二为坍塌现状,三为新修竣工的盛况。每幅图都题诗,其中第一幅题诗为:“高出风烟曙色开,亭亭旧塔一登台。北凌拱极天枢迥,南俯沧浪地势回。古志稽存标胜概,前贤题句特长才。千秋城郭相辉映,气象苍茫入画来。”清代户部主事陈广德(字伯宣,号懋亭)在顾同根去世后从其后代手中看到《文峰塔三图》及所题“三诗”,创作了一诗、一词,其诗云:“吾乡有塔少塔图,何来纸上高浮屠?浮屠七级天下多,文峰独秀符青乌。青乌家言间合理,当令垩扫无时无。先生绘图绘且叹,百年兴废如运枢……”

雍正六年(1728),知县谢封庸主持修复文峰塔,并将原来的三层改为五层。

乾隆四十九年(1784)正月,兴化知县黄毓彩在奉旨去高邮面谒第六次沿大运河南巡的乾隆皇帝前,带头捐出俸银,安排修缮破损的文峰塔事宜。同年六月,文峰塔大修竣工,改方形为八角形。邑人顾进(字彦湘)在《重修文峰塔记》中称:“旭日东升,塔影与波光相摩荡。见之者莫不心悦神怡,谓天地间自然之文无以逾此。宜江南称天下人材薮,而兴邑则又称扬州人材薮也……异日,登临其上,四顾学宫之巍峨,东望龙津之烟树,而风帆水鸟之与时往来而不绝也。”邑人任大椿亦撰有《重建文峰塔碑记》,勒石立于法轮寺内。

同治六年(1867),兴化知县俞麟年(雅平)主持修缮文峰塔,得到本邑绅士徐瑄、姚武宽等捐助。

光绪十九年(1893)五月初九日上午,兴化地区狂风骤起,文峰塔顿遭浩劫,损坍严重。不久,由法轮寺住持宏德法师募修恢复。

作为古城第一胜迹的文峰塔,早已成为历代文人雅士、商贾名流、达官贵人乃至普通百姓游览佳处和歌咏胜景。清代“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撰联贴于自家大门上:“东近文峰古塔,西邻才子花洲。”(见《兴化市志·综录》)。据徐珂《清稗类钞》记载,郑板桥在30——32岁间,曾在家门口临近文峰塔的宝塔湾设馆教书。清末民初,邑人杨棠(号诗舲,祖籍江南句容)在为百花洲宗公祠所撰对联中提到文峰塔所在地法轮寺:“祠宇倚春城,绿草碧波南浦地;墓田邻古寺,白云黄叶晚秋天。”民国时兴化名士石绳武(祖培)撰联:“近文峰塔,邻百花洲,开几面窗棂,饱看四围环树木;出中正门,饮沧浪水,话半村烟景,何须千里访湖山?”“扬州学派”前期代表人物、高邮王念孙在兴化任大椿及其兄弟的陪同下,多次登临文峰塔观景。他在《同任三石农登兴化文峰塔》中写道:“拾级纵高步,携手陟层巅。盼睐出世界,登高盘幽元。二曜森在列,北斗峭可攀。神鬼结杳冥,蛟虬蟠蜿蜒。寒飚吹孤光,近落须眉间。衣上生浮云,履下绝飞鸢。俯首见城阙,漠漠空寒烟。蒹葭渺无际,一发延海天。神山望不极,蜃气相摩吞。久立豁胸臆,尘埃无由缘。”

清代学者刘熙载题诗曰:“昔日游兹塔,登临兴快哉!云开千树晓,风驶万帆来。鸟语谐檐铎,人踪指砌苔。数诗题壁上,羡尔不凡才。”

清代兴化诗人魏紫(冠芳)在《登文峰塔》中吟咏道:“直上最高处,苍茫接紫冥。村烟过雨白,野草隔湖青。铃铎分天籁,人文合地灵。只愁舒阮啸,惊落斗牛星。”

据《修文峰塔征信录》记载,1925年,即将卸任兴化县知事之职的林炳勋(林则徐嫡孙)“锐意修复”已经破败不堪的文峰塔。此举得到李春芳第14世孙李竹书、李竹溪兄弟二人的捐助,同时由李竹溪撰《募修兴化文峰塔启》,要求兴化社会各界捐款修复文峰塔。林炳勋在文峰塔开工祝祠中称:“巍然有塔,在郭之东。历朝所建,八闼玲珑。环秀聚气,文化所宗。讵任荒圮,不继前功?……乃兴斯役,奔走鸠工……他年文物,造极登峰。”

1925年11月的一天半夜,按照法轮寺住持在关帝庙(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通过扶乩确定的吉时和礼仪,工匠们将3米多高的锡铸宝葫芦顺利启运、升吊而装到塔顶上,文峰塔重修工程终于完成。为此,国学大师李审言先生撰写了《重修文峰塔记》,并由书法家赵北晖(名光远)书写,聘请雕刻高手黄屏南(榕生)先生镌刻,镶于塔身之上,堪称“三绝”。当笔者看到拓于1926年的原碑巨幅拓片时,内心十分震撼:文章出于李审言先生之手,固然是妙笔,而书家赵北晖作为兴化书画社“寒社”副社长,其笔力雄健,融合了行、隶、篆诸体,自成一家,显得古朴、率真,确为书法精品力作。李审言先生在《重修文峰塔记》中说:“时之盛衰,人文之兴,不出于彼,或出于此。而为一邑壮观,瞻者骚人墨客将有继王石臞先生而起,如杜陵、嘉州、常侍登塔之作,互见集中,未尝不可为兹塔之幸也。”

此次重修的文峰塔焕然一新,高约29米,青砖、红窗、黄瓦,成为里下河地区仅有的一座“袖珍”宝塔。楼阁式的塔身砌在2米多高的白玉石雕莲花瓣状塔基之上,沿着10级玉石台阶,踏上楼梯,可盘旋至塔顶。塔内各层,装饰着各式楹联(不少楹联为李春芳后人所题)、匾额、彩绘、坐佛,顶层有精工彩绘的华丽藻井。每层8个翘角尖端均安有铜质风铃,塔顶置有锡铸葫芦形塔刹。即将卸任回福建的林炳勋登上文峰塔观光,感慨万千,在《解官留别》诗中写道:“人杰地灵有自来,少师功业板桥才。旁求十步多芳草,蔚起他年盼大材。一篑今为千仞始,孤琴更得众心谐。文峰塔上留题处,鸿爪匆匆又此回。”

李竹书在倡修文峰塔之前的1920年所作《庚申夏过文峰塔》诗中云:“巍巍一塔白云中,瓦缝参差荆棘丛。古刹颜题金剥落,先人手泽玉玲珑。登临不尽兴亡感,呵护全凭造化功。事业两朝遗迹在,乞灵直欲上苍穹。”

上世纪30年代,家住东城外玉带沟顾家巷(后改称杨家巷)的商人顾谨寿(字祝明,行三)看到文峰塔塔身部分损坏,独资对其进行了维修。顾谨寿爱护文物古迹之举虽不见文字记载,却流传在人们口中,世代未忘。

1946年底,新四军实行战略转移,在撤出兴化城时,为今后战事忍痛拆除了文峰塔。

自文峰塔于明代中期建成以来,先后有几十位诗人、书画家、学者、官宦等创作了许多诗、词、联、曲、赋和文章,其中有魏应嘉、李思诚、卜嵩、郑板桥、任大椿、王念孙、黄约领、王熹儒、魏紫、顾阶升(晋斋)、刘熙载、赵拔、赵鸿书、程宇光、李福祚、陈广德、顾进、姚武宽、姚定中(立斋)、王居奠(绍曾)、顾同根、杨铎、林炳勋、陈丽亨、李审言、杨棠、任宗儒、李竹书、钮敦仁、孙增鼎(禹九)、魏晋卿(小竹)、徐贤书(小舟)、杨铭镛(笙甫)、李凤宾(紫庭)、黄敬(碧园)、解苏北、陈品溪、石绳武等。民国时,兴化县立中学、楚阳初级中学、昭阳小学、开元小学等学校常组织中、小学生登文峰塔,要求以此为主题作文,讴歌家乡的美景。在文峰塔于1946年拆除后,兴化许多文史研究者和有识之士发表很多描述和怀念文峰塔的诗文,其中有高岩、张鸿庆(笃生)、潘静(逸尘)、陈麟德(钧明)、二张等。此外,有一些流寓外地的兴化人在小说、回忆录中写到文峰塔,如宫道(女)的长篇小说《雾色苍茫》(2011年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便叙述了文峰塔修缮中的趣闻逸事。

2021年4月15日,江苏省兴化中学特级教师、文史学者任祖镛先生撰写并在企业家会议上宣读了《重修文峰塔捐款倡议书》,当场就收到近百万元捐款。自此,重建文峰塔的序幕拉开了。

 

郑板桥自撰大门对联

 

3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