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一滴汗照见

2022-09-23 09:01:11

大智读古诗

一滴汗照见

——我读李绅的《<悯农>(其二)》

□王大智

 

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1/3的粮食被损失或浪费,这个数字高达约13亿吨。而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约为800万吨,相当于1亿人一年的口粮。可见,对粮食的爱惜,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并未形成共识。我们很有必要一起再来读一读李绅的《<悯农>(其二)》。

“锄禾日当午”,我们好多孩子爱吃猪肉、鸡肉、面包,可对猪长啥样,鸡何面目,面包由什么制作而成,他们都一问三不知,对动物赖以生存的粮食,粮食之母“禾”,肯定也是对面不识了。所以,我们要说说禾。禾,通俗地讲,就是稻子麦子等谷类植物,它们是土地上的贵宾。既然禾为贵宾,那为何又要“锄禾”呢?请注意锄禾不是锄掉禾,而是锄于禾,是在禾间锄,锄掉与禾争营养的各类杂草。“日当午”,就是烈日当空的正午,就是赤日炎炎似火烧的最热的时候。会动脑筋的孩子会问,为什么一根筋选择最热而不是最凉快的时候锄草呢?告诉你,因为杂草生命力强,见土生根,所以,要选择太阳火的时候将锄下来的杂草晒死,让它不再故态复萌,不再为祸作乱。细细体味,你可见农民伯伯矛盾的心理,正像“卖炭翁”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冬日里身上衣服正单薄,怕寒,但为了炭卖个好价钱,又希望天更寒冷些;也像“刈麦者”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割麦子已经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了,但还又喜爱夏天日长,这样有时间多干活,让麦子早点颗粒归仓。这样我们就懂得锄禾者的心了,锄禾者既希望太阳温和凉快好受些,又希望更加毒辣晒死锄下的草。矛盾中见生活之不易。所以,烈日下躲在树阴下、空调间的我们要明白挥动锄具不是做广播体操,不是舞蹈,不是游戏,而是与杂草,与烈日,与饥饿,与疲乏的一种抗争。

“汗滴禾下土”,这五个字似乎挤得出水来,是苦涩的汗水。“滴”字尤好。滴字表示汗珠的大,说明很热;滴字还使我们仿佛听到汗的落地之声,这也是一种润物,是“润物粗有声”,暗示庄稼也是汗水浇灌的。没有一番汗洒禾,哪来稻米扑鼻香?滴,还让我们想到滴水穿石,劳动、种庄稼也须滴水穿石之功,不是一锄了之,一“锄”而就的。锄草,除虫,浇水,收割,曝晒,归仓,一系列辛苦,若干辛苦才能抵达一粒粮食的芳香。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其实是一个反问句,作者在叙述之后要议论了,在平静之下激动了,忍不住大喝一声,你们忽视的稻麦,你们浪费的粮食,每一粒每一粒都饱含了辛苦啊。其言饱含深情,其情震撼人心。所以,此句妙在疑问的突起,妙在叠词的运用。让读者反思,让读者警醒。

如果从音律上讲,此词亦给人以借鉴。午、土、苦,都是第三声,都是仄声,读来音量相对较大,较重,这是一字一顿,一句一强调,非常庄重,突出了农民干活的时间、环境和感受,给读者留下印象深刻。

总之,作者的悯农之心可鉴,悯农之情可见。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党一直重视农民问题,历年来中央一号文件都是满满的对农民的关爱。党的十九大报告曾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是一件蕴含人民情怀的好事。最近有专家建议取消“农民工”这个叫法,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响亮的称呼,叫“新产业工人”,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农民的尊重,这是由悯农到敬农的跃升。

李绅悯农诗中的一滴汗像一面镜子,能照见怜惜、关心、尊重,照见许多光和爱。

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