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21间”往事

2022-10-28 08:50:10

□董有富

 

1986年夏,我在扬州市委党校学习结束,组织上留我在兴化县委组织部工作。

在县城工作固然好,但住房是个问题。几经协商,最后确定腾出“21间”里的20号让我暂住。

“21间”是老房子,据说曾是县府衙役听差的住所。21间,是它当初的规模,现只存六间。它与前面的高墙有两米多的距离,东西两侧是碎砖砌的围墙,西墙内侧留有通道,北面沿后山墙向西亦有围墙,并开一大门,正对通道,里面形成一个长方形小院。小院有三个住户,每户两间,每间约十平米。

历经沧桑的老屋低矮逼仄,阴暗潮湿。更要命的是,风神一发威,它就瑟瑟发抖,屋顶瓦砖缝隙中便撒下“胡椒面”,纷纷扬扬。没办法,到供销社买来塑料布、塑料绳,搭起一个顶棚,兜住从天而降的泥沙。两侧的住户,依围墙都建了小厨房,而我住在中间,没有厨房。煤炉放在室内,很不安全。于是买一卷油毛毡,找几张芦笰,背依南墙,圈起一个简陋袖珍的厨房。

生活条件基本具备,学校也要开学了。老婆带着儿子从乡下上来,一看到这房子,心凉了半截。老家的房子,虽说是“鸽子窝”,好歹也是三间加一厨房,这老“古董”怎么住啊。我劝她说:城是城,乡是乡,不好比,况且,板桥先生有言,“室雅何须大”,收拾好了,陋室照样生辉。

住下的第一件事是给孩子转学。儿子在村小读的一年级,想转到县实验小学上二年级。联系后得知,学校规定,凡转入者,必须考试合格方可入学。一听要考试,我立刻紧张起来,担心儿子考试掉链子,遂连夜找来课本,帮助儿子恶补。谢天谢地,儿子两天后考试,顺利过关。实小就在“21间”后身,出大门向北,穿过一条小巷,五六分钟就到了,儿子上学倒也方便。

老婆没有多少文化,好在她有一技之长——缝纫。于是来到了镇办服装二厂上班。这个厂三十多号人,大多是农村妇女。老婆加入,她们并不欢迎,甚至有点欺生。上班第一天,组长便叫她缝一件绸子衬衫。绸布面料又软、又薄、又滑,没有过硬技术缝不了。不过,这难不倒她。她在老家,是小有名气的裁缝,每年都带三四个徒弟。她小心翼翼,不慌不忙,按时完成了制作,质量无可挑剔。从此,这帮人对她刮目相看,平等对待。这个厂虽不大,但生意挺好,工人每天要自带晚饭,加班到九点才下班,有时老婆回到“21间”,儿子已睡着。老婆看着心疼,我也觉得孩子晚上无人照应是个问题。后来她又到临城区公所属下的皮件厂工作。这个厂不要加班。皮件厂制造皮鞋,她被安排在下料车间,每天的任务是剪五十双皮鞋面。剪布料的手剪皮革,毫无优势可言。头几天,她赶不上她的同事,中饭一吃,立马骑车到车间。晚上回家,右手拇指根部起了一个大水泡,睡觉时胳膊酸痛。

最怕老家来人。下班到家,看到门口站着人,老婆就头皮发麻,心里火急火燎。她一边热情招呼,一边手脚麻利地煮饭做菜,电饭煲、煤球炉、煤油炉,全都用上,有时还要跟邻居李奶奶家借锅。实在没菜,跑到巷口,买点熏烧。客人吃好后,她匆匆扒几口,又赶去上班。有一次,实在来不及吃了,她用搪瓷缸盛点儿饭菜,装在网兜里,挂车龙头上,往厂里赶。骑到英武桥上坡时,车一歪,摔了个跟头,饭菜撒了一地。到车间后,家住工厂附近的一位同事,回去盛了一碗饭给她,才解了她挨饿之困。

那段时间,我很少顾及家务,孩子的学习也难得过问。我从事基层组织工作,基层重点在乡镇,下乡是常事。那时交通不便,来去都要乘班船,去一趟戴南就要坐七个小时的船,有时在乡下,一住就是五六天。回来后,又有写不完的材料、改不完的稿件,加班加点是常事。有几次回来晚了,邻居李爹已用木棍抵住了大门,进不去,只得翻墙头。踏进家门,老婆孩子早已进入梦乡。

老婆每天赶班,而我又分身乏术,日常生活只能马虎应付。头天中午剩下的菜汤,第二天热热再吃。一星期买一次七角三分一斤的猪肉,改善一下伙食。邻居万奶奶家时常有美食香味飘来,李奶奶家每天锅里都噼里啪啦,不是鱼就是肉,儿子很羡慕。

十六个月之后,我们一家离开了“21间”。往事悠悠,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21间”与前面县政府大院一起建成了现在的“金富商业街”,只保留了一座始建于宋代的古衙“兴化县署”。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