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优秀学生作品展

2023-01-09 10:44:07

论言语表达的理性之美

高一(6)班   刘子涵

 

天地有大美,万物有成理,由理至美,融会贯通,方可洞悉宇宙万物。理性和言语是人类交往过程中的纽带,若能理性地表达言语,便能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言语表达的理性之美是社会风尚的“净化器”。苏东坡一反常规,冲破主情唐诗的桎梏,开拓主理宋诗的新天地,他别开生面,以议论作诗,他提倡尚理诗风,可谓让天下人耳目一新!被贬黄州,他在期间游庐山,曾挥笔写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处于庐山中眼界受到局限,不能确切把握庐山面貌;反之远离庐山,跳出遮蔽,从不同角度便可窥其“真面目”。苏东坡在咏物中谈理,两者有机结合,由此抒发了人生哲学观,其笔下言语的理性之美,显现在词章上。

非理性的言语往往会触人逆鳞,现实生活中人与人沟通如此,虚拟网络上亦如此。常言说道的“祸从口出”便是非理性言语的表现。所以,理性是言语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素为礼仪之邦,讲究言谈之美。讲究理性,如何将言语同理性有机结合,使其相得益彰,其中也有大学问。美国访华官员内涵嘲讽,当众侮辱,直言:“中国人喜欢低着头走路,而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周恩来总理听罢面带微笑不慌不忙道:“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周恩来总理的满分回答巧妙地将理性与美有机结合。

荀子在《礼记·少仪》中说:“言语之美,穆穆皇皇。”这句话强调了说话周到和措辞适当,而言语之理性往往也是胜于雄辩和恭维。雄辩是不理性的象征,恭维则是虚伪做作。庄子的“圣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极力称赞理性之美,足以可见言语中的美学之深刻。子瞻以议论作诗,崇尚理性,议论英爽,黄庭坚这样评价过他:“此老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剩语,非其笔端有舌,亦安能吐此不传之妙?”周恩来总理三言两语讲究理性,巧妙地反击了对方的嘲讽。由此可见,理性地表达言语,对个人发展推动甚远。

(指导老师:钟方梅)

 

论言语表达的理性之美

高二(4)班   刘诚祺

 

何谓“语言的理性”呢?通俗的说就是语言的逻辑层次。

以理服人,还需语言的理性之美。诸葛亮舌战群儒中,使对方慑服于他的语言威力,这一点突出体现在他的语言的理性,如反诘张昭“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驻守于此耶?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反击步骘“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对陆绩“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履,又何足为辱乎?”一连串的反问句,语势强烈,以上语言百读不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论辩过程语言的逻辑性,在以理服人的基础上,更是以语言的气势压倒了对手。

就语句而言,也突出显示了诸葛亮语言的气势,善用短句、排比对偶句该是其突出的特点,短句的使用简洁明快、适于论辩,排比句、对偶句更有“壮气势广文义”的修辞特征,如“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极言刘备当时所处的劣势地位,讽小人之儒,则有“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可谓数尽小人儒者之弊,非语言大家无此上乘之作。

底气源字实力,实力的彰显还需理性的扶持,理性的扶持擘画语言的魅力。“我现在讲一句,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2021年3月18日,中方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的这番表态,字字铿锵,掷地有声。杨洁篪、赵立坚等外交官在与美国政客群枪舌战时,冷静应对,以层次鲜明的逻辑性语言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中国形象,展示大国之美。

理性的语言言简意赅,通俗地指明方向,“任仲平”意谓人民日报重要评论,必须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在《春潮催盛世,强国燃青春》中,作者用理性的表达向全国人民发出倡议“为人民谋幸福”的拳拳之心,“为中华谋复兴”的赤子之心,“为世界谋大同”的长远格局,通过这些理性的表达,层层递进,发出了中国最强音。

以理性丰腴的语言,把我们的个体生命和世界民族都活成了一首美丽的诗。

(指导老师:张玉莹)

 

论言语表达的理性之美

高二(8)班   徐峥

 

泱泱中华,历史大潮,浩浩荡荡。上下五千年,言语镌刻下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志士的思潮。在温柔中掺杂着令人难忘的馨香便来自于文学的理性。

诗词伴“理”,隽永芬芳。“酒入愁肠,三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七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先生曾在《寻李白》中这样写道。但相比于李白浪漫主义的文学浪潮汹涌喧嚣,最让人惊叹的还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无疑是世世代代引人遐思的千古绝问。在柔美的诗句中,理性的发问令人深省,也无意间增强了文学的气性。

篇中蕴“理”,深意流长。文学言语中的美丽,也伴随在现代文体左右。有许多人认为鲁迅所著的《祥林嫂》是对时代的描摹,是小说。小说是情节的架构,不是理性的表达。祥林嫂在封建制度的枷锁下,精神麻木,如同傀儡般行走在封建礼教无尽的黑夜之中。在丧夫丧子,生活窘困的情节波折下,无不暗藏着鲁迅先生对封建时代的批判。挪威作家易卜生的作品《玩偶之家》中,海尔茂与娜拉的爱情又何尝不是男权主义背景之下对女性思想解放的召唤与对伪善的资本主义社会觉醒的鼓舞。

思维的“理”,从书卷走到现实,从不浮于文学,又不止于生活。个人对于文学的表达是美的。浮世万千,千万人有千万人的生活,对待事物的角度也就大相径庭。因此文学的美在当代人文背景下,于各人理性思维中的内涵也显得多姿多彩。每个人都会在一部文学作品中碰撞出自己独有的火花。因而,在言语表达中,作者赋予作品的理性光芒在读者的眼中便有了不同的形状。这,也是“理”之美的独特之处。

在每一个古往今来的瞬间,人们用理想孕育文学的美,用情感倾注实事的思,用理性点缀言语的外衣,附着于文学的帽檐之下,勾勒出中华语言乃至世界语言的魅力。千千万万动人之篇,写尽意,穷尽美,于情理绽放文学佳话。

(指导老师:杨辉)

 

论言语表达的理性之美

高三(1)班   蒋文清

 

基廷老师怒吼着“站在世界的屋顶上,我喊出我野性的狂叫”,带领他的学生走出了平静的绝望;面对他人的指责,默尔索平淡地诉说着“我从前有理,现在有理,将来永远有理的”;斯特里克兰德,“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面对喧嚣纷扰,他们没有沉湎于个人或世界所构筑的感性之门,而是以言语为钥匙,开启深邃的门径,表达出内心的理性之美。

费城制宪会议中,“从空中抓住闪电,从君主手中夺回民权”的时代巨子富兰克林曾理性而睿智地表示:“我必须承认,对于这部宪法的部分内容,目前为止我并不尽然同意。可是我也不敢说,我永远都不会赞成。”这声调平和却又振聋发聩的话语,让与会代表们学会理性地看待宪法草案,而不是“在会场上割破彼此的喉咙”。

富兰克林深知言语的理性之美要求立足历史,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在制宪会议上,富兰克林拒绝以绝对的态度来表明自己的立场,而是选择“接受这部宪法,包括所有谬误在内”。

晚清重臣曾国藩在一封自请处罚的奏折中,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一字之差,改变了他被责罚的结果,还得到了皇帝的嘉奖,成为他意志坚定的最好注脚。

言语表达是双向的,有表达者,还有接受者。言语的表达不仅传递着各类信息与情感,还能启发听众产生理性的思考,使听众保持一种独立思考的状态,避免人云亦云、拾人牙慧。

距离产生美,理性的言语拉开了冲动与理智间的距离,因这种距离感而发出冷静的观照态度和清明的审视目光,从而能在深入探讨内涵的基础上,产生高尚的反躬自省的力量。

努力成为一个理性的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善于用言语表达理性之美的人,让言语表达体现理性之美,逼迫自己在信息汹涌的时代里保持独立判断的精神,倾听世界的意见,保留自己的看法。不要让自己成为古斯塔夫·勒庞笔下“乌合之众”中的一员。

(指导老师:郭旭红)

 

成静瑶 作

 

张梓航 作

 

陆续 作

 

魏笑 作

 

 

5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