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拖子
话渔·画渔(119)
虾拖子

文/刘春龙 图/李劲松
沙白有句诗,“水乡的路,水云铺;进庄出庄,一把橹。”写的是江南水乡的风景。不过,你要说这地方是里下河兴化,也挺适合。其实,水乡人家出行,摇橹只是其中一种,还有荡桨、撑篙、扬帆、拉纤……提到拉纤,忽然就想起一件与之有关的渔事。
自然是小时候的事了。那是个星期天,我们照例要到村外的芦滩去玩。芦滩有什么好玩的,不就是块荒地嘛,还能有城里热闹?可对于乡下孩子而言,芦滩就是公园,那里有杂草鸣虫,有飞鸟游鱼,有城里孩子没法感受的野趣。我们也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只因家乡河太多湖太多,不坐船到不了更远的地方。再好玩的地方也有腻味的时候,百无聊赖中,我们就盼着能碰上一些趣事,打发单调的时光。
远处的圩堤旁来了条渔船,不用谁说,大家蜂拥过去,就为看个新奇,看渔人怎么捕鱼。走近发现,渔船拉纤而行,哪是什么捕鱼,原来是过路的。正欲走开,一看拉纤的男人,弓着腰,低着头,一副费力的样子,可船并不怎么向前,再看船的吃水,很浅,又不像重载。这就奇怪了。我们便跟着渔船,窥探其中的秘密。船头有个三四岁的小孩,抓根竹枝玩水,身上拴着绳子,该是大人怕他落水吧。船艄的女人,一边把舵,一边戗篙,好让船离岸保持一定距离。岸上的男人仍旧那个姿势,有节奏地迈着步子。才看一会,我们就乏味了,想到别处寻找新的刺激。
这时,渔船靠岸了,拉纤的男人一脚跨上船,放下纤板,收拢纤绳,随手在小孩脸上摸摸。小孩咧着嘴巴,咯咯大笑,我们也跟着傻笑。渔人从船头外侧扯起一条长长的绳子,绳子尽头扣着一根竹竿,竹竿下面是一张拖网。还真是捕鱼吔,看来我们判断错了。拖网起水时,最先看到的是挨着竹竿的网袋,网袋里是大大小小的鱼。小孩见了大叫,手舞足蹈,我们也鼓起掌来。渔人继续起网,那拖网有两三米长,网底则是一团水草杂物。渔人把拖网提上船,打开活水舱,先把网袋里的鱼放进去,再把剩下的水草杂物倒入脚边的木盆,就见一阵蹦跳,里面有鱼有虾。女人也从船艄来到船头,帮着挑拣,鱼归鱼,虾归虾。小孩趴在盆边,捉到一只小乌龟,兴奋地向我们炫耀。
收拾停当,渔人开始整理拖网,我们也看到了这张渔网的构造。那根提纲的竹竿大约三四米长,竹竿上系着四根吊筋,底下是沉脚,撑开的网口有一米多高。横杆下面设置了倒须,是一截两尺宽的与横杆等长的网片,反折上来呈U状,也用四根吊筋固定,自然下坠,成网袋状,里面藏鱼……
重新放网,这一次,男人并没有上岸拉纤,而是同女人一道,一人一根竹篙,撑着船,向着另一条河道去了。因了拖网的“拽”力,还有水草的阻力,尽管两人奋力撑篙,可船速依然缓慢。所谓隔河千里远,我们只能远远地望着了。
这种捕鱼叫什么呢?回去问爷爷才知道,叫虾拖子。奇怪的是,既叫虾拖子,又不以虾为主,好像什么都捕,大点的鲫鱼鲤鱼,小点的昂嗤虎头鲨,再小的鳑鲏罗汉儿,还会碰上鳗鱼甲鱼。爷爷也解答不了我的疑问,说是古话就这么说的。如果不写这篇文章,我也不会深究。动笔前请教水产专家,竟也说不出所以。又问几位老渔民,他们先是感叹,这活太累人,早没人干了,继而推测,大概起先就是拉虾子的,后来慢慢改了吧。
回到开头,沙白这句诗后面还有一句,“渔网作门帘,挂满树;走近才见,几户人家住。”这多少与家乡有点不同了,或许江南渔民岸上都有房子,而同时期的兴化渔民大多以船为家。像这户人家,家当只有这条船,既要住家,又要捕鱼,俗称连家船。后来兴化推行渔民“陆上定居”,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捕鱼工具也跟着改进,虾拖子早被淘汰,别的更省力更高效的渔具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