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笔花医镜》有感
■/马桂琴
有幸在江苏省名中医朱杰老师那里跟师学习中医儿科,朱老师得知我原先是干妇产科的,于是就建议我好好读一下《笔花医镜》这本书!
朱老师有一本旧版的《笔花医镜》,我甚是垂涎,终没好意思启口讨要,自己在网上购得一本。在等待邮寄的时间里,对作者身份十分好奇,于是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书名及作者其人。《笔花医镜》的作者江涵暾本名涵暾,号笔花,浙江归安人(现浙江湖州),嘉庆十三年(1808)二甲第八十九名进士,曾任广东会同知县,中年开始研究医学。
新书到家,先是闲来翻阅几页,感觉读来不拗口,文字能理解,后来认真阅读,了解全书分四卷,卷一是四诊、八纲及外感内伤、虚劳等辨证论治原则及常用方剂;卷二是脏腑证治,主要是内科杂病的论治原则及方药,分别列出诸脏腑的猛将、次将药队;卷三是儿科部分及常用方药;卷四是妇科部分及常用方药。这些中医基础知识恰是我急迫需要的!
每每读完四卷以为这本书就已读完,甚至沾沾自喜,自觉受益匪浅,最近再次翻阅,耐心看到最后一页例论,再次豁然开朗,对这个两个世纪前的作者有了新的认识。
古人文字功底深厚,文采出众,《笔花医镜》的书名令人遐想,其中的“镜”作何解释呢?古人医书有《黄帝内经》《难经》,起初我以为“镜”是“经”的通假字,《笔花医经》好像也说得通,后来翻阅资料,在康熙字典中《玉篇》解释为:鉴也。结合书中涉及内容,令我恍然大悟,如果用现代词语翻译书名的意思就是江笔花的医书借鉴,这么直白的书名,与原书名的文字意境竟相差十万八千里,瞬间从天上跌落到地下,能让作者从地底下爬出来跳脚大骂!翻阅史料,明代的蒋仪著有《医镜》《药镜》等学术及实用价值不菲的医学著作。《笔花医镜》中作者又是借鉴的哪些人的作品呢?作者原文解释 “是编大半采仲景、东垣、景岳、钟龄诸家之说。”“若欲究其全,则自有诸名家书在”。这本书是作者总结前人的智慧呈现给大家,有据可循。
“是书浅近,说法别无精意,不过愿人人稍知医理,不为庸医所误,以延寿命。”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是个谦逊而有仁心仁术的大医。在那个医药不发达,知识保守的朝代,又因普通人学习中医“以卷帙浩繁,见而生畏,不知从何学起也”,于是“寥寥数语,亦易知矣,其一切经络源委,概不缕叙,避繁赜也”,让更多的普通人能掌握简单的中医理论知识,在紧急的情况下先自救,不会因地区偏远、庸医神婆而贻误病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作者还特别强调用药的注意事项,用不好即可“杀人”,稍知把握便可“活人”。“杀人”者是针对医生而言,误用大补大攻,大热大寒之品;“活人”是针对医家读书少而阅历浅者,特别是在“乡僻间不及延医者,亦可对症自医,取其便耳”。
中医初学者开方,往往“初生牛犊不怕虎”,以偏概全,考虑不周,善下猛药急于达到疗效。作者像一位长者现身说法劝导后人,“暾阅历既久,悉知其故,宁受众怨,不轻徇情,此事如老将临阵,大贾航海。愈历炼而愈知畏耳”。甚至有些疾病不要急于用药,“人生一小天地,病之轻者,如日月之食,不转瞬自必回和,断不可轻易服药,恐益乎此则损乎彼也”。即使用药也要灵变活治,不能一昧泥古,“必须斟酌万稳而进,或用次将之品代之,否则一误之下,不可挽回,归咎古人,古人岂任受哉”。这句话就是警告我们初学者,自己学业不精,没有用好古人的智慧不能怪罪中医无用。古人可不做背锅侠!
古人云:“父不知医不可谓慈,子不知医不可谓孝”。学习中医不一定给别人看病,给自己及家人调理养生,解决简单的问题,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笔花医镜》就是一本妥妥的“中医入门科普丛书”,实用性强,是初学中医者必读之书。谢谢朱师指路,推荐好书让我在中医学习的道路上不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