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中国东南平原有垛田

2024-07-05 10:14:24

文/刘春龙

 

或许是垛田走向公众的时间太短了,以至于人们还没来得及做好准备接受她,不但对垛田的概念不甚明了,就连垛田的垛究竟读duǒ还是duò都存有争议。

那何谓垛田呢?不妨就从“垛”的读音说起吧。查阅《新华字典》,垛有两个读音,duǒ和duò,从义项不难看出,这里读duò。垛作名词用,乃成堆的东西;作动词用,则有堆积之意。故此,垛田乃堆积之田,或曰“泥土堆积而成的垛状高田”。《民国续修盐城县志》则解释说,“水中积土谓之垛”。

打开兴化版图,你会发现城市东郊还有西北部乡镇,遍布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垛田。这些垛田四面环水,互不相连,宛如一座座小岛,漂浮在万顷碧波之上。兴化城东的垛田街道又有“千岛之乡”的美誉。这样一种独特的地貌和土地利用方式,全球独此一家,仅在江苏省里下河一带出现。

说到兴化垛田,有一个词是绕不过的,那就是里下河。《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中国东南平原有垛田。这个东南平原就是里下河平原。1989年版《辞海》这样解释“里下河”:“指江苏省淮河故道以南、里运河以东、范公堤以西、通扬运河以北地区。建国前常受内涝,现已治理。”这里透露了两个信息,一是里下河并非一条河,而是一个“地区”;二是里下河地势低洼,历史上“常受内涝”。

这样解释好像没有完全说清里下河一名的来历,现在通行的说法,里下河是指里运河以东、串场河以西、苏北灌溉总渠以南、通扬运河以北地区。既然叫了里下河,那就不妨把这个区域的四至范围界定在四条河流之间吧。

里下河的得名源于该地区的东西两条河,一条是西边的里运河(大运河淮安至扬州段),简称里河,它是京杭大运河全线中最古老的一段,前身为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另一条是东边的串场河,俗称下河,初为唐代修筑常丰堰及北宋范仲淹重筑捍海堤(世称范公堤)而形成的复堆河,后经历代疏通,串联了南北沿线的盐场,故而得名串场河。

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3510平方公里,包括兴化、高邮、宝应、江都、姜堰、东台、盐都、阜宁、大丰、建湖、东台等县市的全境或部分。里下河平原像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也经历了由海而陆的巨变。因为近海的原因,使得境内地势低洼,四周高、中间低,宛如锅形,海拔从四周边缘的4.5米,下降到中间“锅底”的1米左右,大致从西北向东南缓缓下降,平均海拔才1.8米。由此形成了溱潼、兴化、盐城三大洼地,兴化乃洼中之洼,俗称“锅底洼”。在江苏地图上标出里下河区域,可以看到兴化处于中心地带,就在这个“锅底”上。

那么“锅底洼”又是如何形成的?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考证,里下河地区的成陆过程大致经历了海湾—潟湖—湖沼—水网平原的巨大变迁。百姓的生活方式也由以渔猎为生到农渔结合,再到以种植业为主,水土的利用也逐步完成了由水到陆的转变。

7000多年前,也许更早,江苏长江以北的海岸线大致在扬州—高邮—灌南—赣榆一带。后来海平面上升至一个相对稳定的位置,海岸线呈现为向西凹进的弧形,形成了一个介于沿淮河与沿长江两个冲击平原之间的大海湾。

当时的长江在江苏的镇江、江都一带入海,淮河则在江苏的盱眙一带入海。淮河、长江源源不断地挟带大量泥沙倾泻到这片海湾。经年累月,在波浪、潮汐和沿岸流的作用下,长江、淮河的河口两岸逐步形成沙嘴沙冈和江岸,河口之间逐步形成沙滩、沙丘、沙坝,海岸线也不断向东延伸,里下河地区逐步变成一片浅海海湾。

随后的漫长岁月里,长江北岸的沙嘴与淮河南岸的沙嘴慢慢靠拢,通过盐城—东台—海安一线的沿海沙丘沙坝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连贯的闭合的沙堤,把海湾与外海隔开,海湾变成了咸水潟湖。

接着,潟湖又开启了向湖沼和水网平原演化的进程。在长江、淮河等多支河流注入的影响下,一方面泥沙沉积又将潟湖分割成若干大小不一的陆地湖泊,另一方面潟湖水质逐渐淡化,成为淡水湖。因湖泊内泥沙淤积,逐步演变成了今天的四周高、中间低的“锅底洼”水网平原区。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中原争霸,利用众多湖泊,开挖了沟通江淮的邗沟,以通粮道。此后,里下河地区逐步得到开发,成为富饶的鱼米之乡。但到了宋金对峙时期的1128年,杜充决黄河以阻截金兵,黄河由泗入淮,尤其是1494年黄河全流夺淮之后,里下河从此成了灾害频发地区。历代政府为保障大运河漕运,每遇大水,常不惜打开里运河东堤的“归海五坝”,分泄洪水,里下河变成了滞洪区,致使该区水灾不断,人民蒙受巨大灾害。

1931年夏秋之际,整个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江淮并涨,运河决堤,里下河平原一片汪洋,民众流离失所,逃荒外流。抗日战争期间,日军难以进入里下河水网地区,江苏省政府曾一度迁往里下河腹地的兴化。

上世纪五十年代,政府在里下河地区大规模兴修水利设施,开辟苏北灌溉总渠入海通道,进行里运河堤防和洪泽湖大坝的加固,灾害得到有效控制。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和入海港口的整治,防洪能力明显增强。

里下河成陆之时,这片中国东南平原上开始出现垛田的身影。在漫长的岁月更替中,垛田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一个见证者的角色。

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