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
□ 刘永福
登泰山前,我先用半天时间游览了岱庙。岱庙是泰山的历史档案馆,是中国历史的文化宝藏。笼而统之,这里有蔚为大观的“泰山文化”。看完岱庙,再去攀登泰山,“登山则情满于山”。
先游岱庙,也是源于我长期登山的经验。说来可惜,好多游客从泰山下来,到了岱庙,已经没有了继续游览的体力和兴致,干脆瘫坐在那里,疲惫地看着周遭的游人和景观。
岱庙的中轴线正对着泰山的南天门。从岱庙的月台看泰山,泰山像盘卧在草原上的石狮,其基础宽阔安稳,形体庞大厚重,“稳如泰山”“重如泰山”,可能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们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如果完全徒步攀登泰山,可能需要4到5个小时。我选择了从天外村坐大巴到中天门,然后,从中天门攀登到南天门、玉皇顶;下山时,从南天门坐索道到中天门,再从中天门徒步下山,一直到红门。这样,既游览了全程,又节省了体力和时间。
泰山是万里原野上的“东天一柱”,从山脚下看泰山,泰山居高临下,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峻,有“泰山压顶”之势,内心会生出自卑和敬仰之情,故古人有“仰之如泰山北斗”之说。
到中天门,坐大巴的和徒步登山的游客,在此会师,一起经“快活三里”汇入攀登十八盘的山道。“快活三里”在中天门和十八盘之间,这里路平景幽,林茂风清。对于从山下徒步上来的游客来说,登山至此,忽遇坦途,好不快活。据说负重上山的“挑山工”从不随便在这里止步。平坦对人也是一种消耗,它消耗的是攀登者的意志和决心。
十八盘是泰山最险要的一段,坡度约70-80度,共有石阶一千八百多级,似云梯倒挂。“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我在心中默念,能够徒步攀登十八盘,登上南天门,就算不枉此行。
攀登没有多久,我已经气喘如牛。开始跟着别人,渐渐地感到体力不支,于是放慢步伐,按着自己的节奏走。登几十阶,歇一歇,再登几十阶,再歇一歇。登山的速度在均速递减。
中途停下喘息的时候,正好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十八盘左边是苍翠的山崖,右首是溪水潺潺的山谷。泰山山石险峻,青山迭翠。远处的山峰向西一个接着一个低矮下去,好像一个大人带着一群小孩。山峰边沿长着一排排松树,仿佛游客列队上山。
登山途中,无论你是低头还是抬头,总会与石刻不期而遇。石刻是泰山的一大亮点,其内容主要是赞美泰山,如“五岳独尊”“河山元脉”“排闼送青”“国家柱石”等。还有表达攀登艰难的,“天门云梯”“如登天际”等。也有表达生活感悟的,“滌虑”“洗心”“霖雨苍生”“从善如登”“心香诚祝”“国泰民安”等。泰山以文化立山,石刻彰显了泰山的文化特色,也突出了泰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络绎不绝的游客也是泰山一道人文风景。许多人令我印象深刻,甚至令我感动。出乎我意料的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攀登泰山十八盘的特别多。他们原本可以坐缆车直达山顶的。有儿子陪着爸爸的,有女儿陪着妈妈的,也有儿孙或夫妻一起陪着老人的。他们不急不缓,慢慢悠悠,偶尔低声交流,面对陡峻的山道,从容不迫,淡定自若,不像年轻人那般风风火火。老年人登山显然不是为了征服泰山,也许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我一直想来攀登泰山,面对此情此景,我觉得这次算来对了,不留遗憾了。人一生总要攀登一次泰山吧。
终于登上南天门,山风飕飕,视野开阔。我立即补充能量,稍作休息。再去游览天街、孔子庙、玉皇顶、日观峰、碧霞祠,就觉得轻松多了。
从山顶往下看,能看到泰安城,看到大地上皱褶一样的河流。山高人为峰,终于感受到泰山通天接地的态势。无限风光尽在泰山之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齐鲁大地,几千年来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泰山成了东方文明的代表、伟大庄重的象征。登上泰山,仿佛站到了东方文明的顶端。
人生如登山。登上泰山,也让我切实体会到勇于进取、永不言弃、勇攀高峰的“泰山精神”。这种“泰山精神”正是“泰山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