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观“锡艺”风采 赏楚风遗韵

2024-07-25 09:30:07

一把锡制的提梁壶放在面前,通体制作精良,表面纹理精致、光泽常新。指尖轻轻扫过亮银光滑的器身,略带厚重的金属质感和戛然而止的摩挲声给人以肃穆之感,不带回音的沉默中耳边似乎传来了穿越历史的回响。

时光倒流回旧时,大街小巷总能看到一些店铺摆着一件件铮铮发亮、高贵典雅的锡器在出售,如有顾客相中某件,便将其凑至耳边,指尖轻扫,闻声鉴器。有时也会遇到锡器师傅加工制作锡器,手中小锤挥动,发出“叮叮当当”的脆响,少许时间的沉淀,一件精美绝伦的锡器便自工匠手中诞生,让人不得不惊叹其手艺之精。

这一幕如今依旧在陈连富的锡器铺中上演着。

十四岁跟随祖父学艺入行,十七岁能够独立做香炉、烛台等简单的锡器,后来又学习银器制作和铜器雕刻,二十多岁在行里便小有名气——陈连富的学徒生涯足够丰富多彩,算得上博览群“器”。

锡器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制作锡器的工艺和使用锡器的习俗,通常用于礼器、祭器和生活用具,其中被老百姓广泛使用于茶具、酒具、餐具,锡器的防霉防潮保鲜等功能深受老百姓喜爱。打锡器也是一项重要的民间手工艺,形成了市井之中不可或缺的行当。到明代,受紫砂制作工艺的启发,制作出了观赏性极强、适合把玩的仿紫砂锡器,将锡器制作推上了纯艺术的高度。

陈连富三十岁时,在摹古融今的基础上,去芜存菁,总结出极富个性的“陈连富锡器制作八法”,结合苏中地区的嵌铜工艺,他所制作的锡器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一件好的锡器要经历多道工序,首先要选料、熔锡,然后是嵌铜、压片、裁剪、塑型,接着需要焊接、锉光、最后是组装和雕刻。”陈连富介绍道,“其中嵌铜工艺是我们苏中地区的独特工艺,特别具有辨识度。”

仅仅是锤炼成型还不够,陈连富把所学的其他技术运用过来,“三分做、七分磨”。只见他将锡器粘固于脚踏驱动的转盘的中心轴上,使其旋转起来。先用名为“锡旋”的特制刀具,修整锡器表面凹凸不平的地方,再用南方常见的“节节草”反复打磨,除去锡器表面的焊迹和锤痕,最后用棉布抛光,直到锡器表面平整柔滑、光可鉴人,一件合格的锡器才算完成了。

陈连富多次携其作品参加全国和省级的非遗及工艺品展览,并屡获大奖。2016年,他的两只锡壶,在中国深圳文博会上分别获中国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铜奖。后来,陈连富加入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成为锡器工艺师。“我最满意的一件作品就是文博会上获奖的一把提梁壶,上面雕刻了诗仙李白的形象和月下独酌的诗句,其中对饮成三人的诗句和酒壶相映成趣,获得了评委的一致赞赏。”提起自己得意之作的他语气之中满是自豪。

作为兴化锡器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陈氏锡匠两百多年的接力令陈连富深感非遗手艺不仅是一份成就,更是一份责任、一种传承、一份期望。如今,陈连富已年过半百,从事锡器制作亦三十年有余,他最大的愿望,便是希望陈氏锡器一脉能传承下去:“前几年两个学徒在我这边学了一段时间,但都没能坚持下来,希望政府给予我们非遗更好的关心支持和宣传。”

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既要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又要不失其技艺本质,还要因地制宜、因材施艺,注定是一段漫长且充满着无限可能的旅途,而新的时代条件、新的发展理念,也在不断激发其内在活力、为其保驾护航,让灿若星辰的非遗技艺得以焕发新的活力、代代相传。

(全媒体记者 夏子轩)

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