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小算盘
□ 刘兴文
在计算机还未横空出世之前,算盘在农业、商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乃至被英国近代学者李约瑟誉为“第五大发明”。中华民族中的精打细算、勤俭细致的民族精神,同样也是使用算盘的先人留在我们精神中的宝贵财富。
我与小算盘结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了。
说起这把小算盘,还得从省税校谈起。我的专业是税务,税务与会计是紧密相连的,会计核算离不开计算,在当时的情况下,算盘是主要的会计核算工具。在此之前,我只听说过,从未接触过,家中祖辈均为农民,因而没有和算盘打过交道,有过交集。
“算盘”一词最早见于东汉末年数学家徐岳所撰的《数学记遗》,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大意是把木板刻为三部分,上、下两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间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每位各有5颗珠,上面一颗珠与下面四颗珠用颜色来区别,后称之为“档”。上面一珠当五,下面一珠当一。算盘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已被联合国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珠算等级分为普通级和能手级,能手级高于普通级。普通级和能手级都分为六级,六级最低,一级最高。根据当时学校的规定,毕业时必须达到普通四级。为此,税校专门开设了珠算课。一切从零开始,我利用每天晚自习前的半小时练习珠算,从直加直减法到空盘前乘法,坚信熟能生巧,坚持循序渐进,毕业前参加珠算定级考试,我取得加减法珠算普通一级证书。
1988年7月,我带着这把小算盘走上了税务工作岗位,来到了远离县城三十余里的农村税务所。先是在征收组负责税款结报工作。当时税票全部是手工开具,有一式三联的现金税票,一式五联的税收缴款书。当时征收组所在地的乡镇工业相对比较发达,个体工商户也比较多,工作量还是很大的。每当到了月底结帐、报解的时候,我都要将几百份甚至上千份票证按税种、品目分门别类整理,拨打算盘汇集出金额,再记下纷繁错杂的帐目,制成一份份报表,这其中流了多少汗水、熬了多少夜晚无从计算。然而,每当夜幕降临时,回味起一天的收获,我就会觉得一天的疲惫算不了什么,心中感到的都是满足和充实!后来,这把小算盘又运用到税款征收和发票管理工作,一直跟随着我,陪伴在我身边。
随着大数据时代悄然降临,纳税申报、税款缴纳进入互联网时代,从上门办到网上办,改变了长期以来税务机关手工开税票的模式,算盘渐渐地被计算器、电脑所取代,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不过,由于珠算盘运算方便、快捷,几千年来一直是我国劳动人民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即使现代最先进的电子计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盘的作用。
俗话说,观往而知来。我时常将这把小算盘摆放在办公桌子上,偶尔拨一拨,听一听噼里啪啦仍旧清脆的珠声,回味这把算盘伴随我的那个岁月、那段时光的点滴。这把小算盘,成了我难以割舍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