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鹤山堂过往

2024-08-02 08:54:33

□ 文/李爱明



兴化东城外大街上今仍藏着古城的历史记忆,这里的每条街巷、每座民居都有厚重的底蕴,如上池斋、赵海仙洋楼等,当年都曾辉煌一时。

旧时,这条大街上还有爿名扬江淮的“鹤山堂中药店”,是以前东门魏家开的,公私合营后归医药公司。1958年县城造东西大马路(今牌楼路),鹤山堂从城内东大街搬到城西的张老娘巷头,店内陈设基本沿袭在东门时的老格局,中西药分柜销售。上学时曾来此买过药,隐约见发票上药店叫“鹤山堂”,也是我当年获得的鹤山堂的最基本信息。

这爿药店年久,估计多少有点文字记载,很遗憾在当时找不到,也没有。后随着读书的渐多,不断从文献及相关资料里发现鹤山堂的片断记载,方知鹤山堂及魏氏几代业主曾是兴化医药界翘楚。在很长时期内,魏家鹤山堂亦是许多求医问药者不时惦念、光顾的地方。于是,鹤山堂这三字渐渐在脑海里清晰起来。

八十年代初,原县政协副主席、中医院魏平孙副院长撰文《兴化中医学派之起源》,回望本邑中医中药界百年时空,诉述魏氏名医与鹤山堂缘起:“清代末叶,秦邮赵氏双湖与子小湖,侨居兴化城东行医,遐迩闻名。先双湖(赵海仙祖父)之入室弟子,即魏氏百泉,业满扩建在东门家舒巷的宅第,设诊“鹤山医屋”;其子筱泉又从小湖学(海仙父)。自百泉、筱泉而后,继起者乃魏荫塘氏(筱泉胞弟)享医名三十余年,踵门求医者络绎不绝、诊务之盛不亚海仙。”这是较早看到关于世医魏家的一段文字。

至九十年代,从新编纂的《兴化市志》和《兴化卫生志》中发现,现代的专家学者在编史修志时竟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扫描到魏家及鹤山堂,让我对其有了更多了解。

兴化尚医,其来久矣。清末民初中医学术蓬勃发展,师从赵双湖的魏百泉(名恩溥)是魏家在兴行医的第一代;嗣后,魏家习医代有传人。魏荫塘(名树森,1866-1932年)承家学挂牌行医“世传魏荫塘方脉”是第二代,他以鹤山医屋为基础,开创以魏氏堂号命名的“鹤山堂”药店,以医术清灵、时方轻巧鸣于世。1920年魏荫塘被推举为兴化医学公会副会长。

时与赵小湖、赵海仙父子齐名的魏荫塘,曾与兄筱泉合著《鹤山医案》流传至今。他既是与赵海仙为邻的同辈人,亦是同门师兄弟,常一起切磋医疗心得,后还与赵海仙结秦晋之好成儿女亲家,打破了“同行是冤家”之陋俗。如魏平孙所说:爰以赵、魏两家,学有成就,互相辉映,其学术思想重在清灵,传教大江南北、淮海之间。凡四方有志于医者多出自赵、魏两家门下,所传弟子遍及淮海扬镇、远至皖浙;并推动了“兴化医派”发展。自清末,兴化医派已蔚成,这批前后约有30人的医家群体学养丰厚,以悬壶济世的传奇人生,尊经不泥古、用药轻巧灵活,承前启后;形成了体悟仁术、实济、清灵、圆融的兴化地方医疗特色,当中仅魏家就有名医数人。

其时,家住东城外竹巷的戎韵南师从魏荫塘,随师习医七载,得师赏识。戎家敬荫塘医德遂与魏家联姻,将女儿许配给魏荫塘子绍塘。家境殷实的戎家特有意在当时鹤山堂中药店隔壁购置了一幢小楼给女儿戎氏作陪嫁(今成家大司马府人行道南)。

得父真传的魏绍塘(名羲焱,1890-1942年)是魏家第三代名医,尤对内科大方脉施治独特。时兴化良医多药肆亦多,但绍塘认为不如自家开爿店放心,遂与父魏荫塘商定,于1929年将家舒巷老宅的“鹤山堂”药店迁至东城内大街上。为扩大经营,魏绍塘利用妻戎氏娘家陪嫁的小楼开了爿参药房,专营人参鹿茸等参药材。鹤山堂参药房的开张与鹤山堂中药店的互补,拓出了一条医药并行,中西药、参药兼营的新路,堪称那时兴化医药界空前绝后的盛举。

正当鹤山堂医药事业风生水起时,天有不测风云,凭空一场大火把魏绍塘做大做强鹤山堂之理想焚毁殆尽。四十年代初,秋后风高月黑之夜,参药房不慎起火,左右四邻急忙相救;无奈风威火猛,待救火会得讯抬着水龙赶来救火时,参药房火已烧到二楼,那火吐出去丈把远;参药房货架上、仓房里堆放的参药材、中药材,还有用于熬药的柴草尽晒干透了,掸火就着,随后,烈火干柴燃成。

是夜,从城里太平水缸到东城外大码头,救火的人自发接力抬水、挑水,歇人不歇担,许多半夜下行买青货的生意人也主动来救火。当时能用到的灭火手段都用上了,仍无济于事。可怜鹤山堂参药房,这幢绍塘夫人戎氏(戎韵南姐)娘家陪嫁的二层小楼在烈火包围下,毫无反抗之力。至天亮,风渐渐停息,乌云压上了东大街头顶;大火独烧一家,吞噬了鹤山堂参药房的一切,过火之地一堆废墟,只余满大街弥漫的浓烟。

遭此劫数的魏绍塘变了,尽管他满脑子还在编织鹤山堂中医药梦想,但盘旋他脑际的却是参药房的那把火。加之那时盘踞城里的日寇二黄、伪警常以检查战时违禁药品为名,上门讹诈敲竹杠,吓得他一病不起,到最后只勉强处理了参药房后事:为保安全,将库房从药店内及老宅全部搬出,另在东岳庙后身置房设库。经此折腾,他的虚弱之躯暼不住来去,不久便撒手西归。

想不到参药房开张时的“空前绝后”竟一语成谶,从此,兴化再无人开参药房。受历史局限,参药房之伤感事不独前志所不载;即其子孙亦缄口如瓶。魏绍塘去世后,其子嘉祥(字驾翔,1921-2009年)接祖业主持鹤山堂中药店。在日伪盘踞兴化的黑暗中,其因父病故,过早中断了行医生涯,艰辛打理着鹤山堂。 

解放后,魏嘉祥积极投身到百废待兴的医药卫生事业;1952年他毅然将家藏2000多卷医书捐赠给兴化卫生医药协会,供全县医家学习,以弘扬兴化医派与中医药文化。

1956年魏嘉祥积极参加公私合营,接受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兴化市志》记载:“公私合营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范围内社会主义改造之时;1956年初,全城私营工商业者集体向县人民委员会申请,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后,中医药行业归口县医药公司领导,包括鹤山堂魏氏家中作坊及东岳庙后身药库。鹤山堂等6家药店得到保留,符合条件的私方人员魏嘉祥被安排到县医药公司。其还被县里推荐到省城:作为兴化工商界代表参加江苏省工商界政治学校第一期培训学习。

1958年,鹤山堂迎来县城发展的最早拆迁,按那时城市规划,鹤山堂药店被安置到五日大楼西侧张老娘巷头的红砖小楼,坐北朝南、老店新开。后因城市发展牌楼路改造,鹤山堂又于1993年迁址英武路,坐西朝东。闻讯,魏嘉祥提笔为这家新药店题了个感慨万千的老店号“鹤山堂”。今位于建设路坐南朝北的鹤山堂则是改制后转于私人经营,其格局与理念均较以前那个“鹤山堂”大不同,不复以往矣。

然而,曾作为兴化医药业的代表,鹤山堂依然给邑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魏嘉祥多年后在私房“经租”改造中的睿智抉择又是一起大手笔。“经租”,对今人来说很陌生,但邑内一些老居民对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这个“关键词”,却是盘桓心头挥不去的话题。所谓“经租”,是国家对当时城市房屋私人占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种方式。史料称:“自1965年5月对城镇私有出租房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昭阳镇改造1118户。”那时政策,对持私有房产者按成分划为“剥削阶级家庭与劳动人民家庭”两类,结合其私房实际面积,分别规定不同的改造起点。以私房者当时家庭实际户籍人口给予自留房;超过部分按改造起点进行改造。过去私房较多的一些城市居民,在参加街道与房管部门动员学习后,主动将自住有余、出租的私房产权交房管处经营出租;承租方只需同房管处打交道交租金,以后的一些“公房”由此而来。  

魏家上代家业大,横跨东门湾巷、家舒巷的清代老宅将近四十间房屋,呈田字形两排三进四个天井及三栋二层小楼,照当时说法是剥削来的。魏嘉祥在参加学习接受教育后,仍像参加公私合营那样,积极主动打报告申请对自家私房改造“经租”。一纸申请将祖上房产全交给房管处,只余够家人住的自留房,此即现魏家后人之住房。

那一阵,县房管处派专人在昭阳镇被改造的私房人家门口用排笔刷沾红漆写上漂亮的隶书“经租”两字;成当时私房者被改造的光荣,亦是那些无房户住公房的标识。由此,魏嘉祥对本邑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和地方民生再作贡献。之后,县医药公司利用此公房资源,在原鹤山堂中药作坊基础上,形成“县医药公司中药加工厂”雏形。魏嘉祥走出了历史纠葛,德行有目共睹。当八十年代中后期政府对房改复查落实政策时,由房管处复查并从他家当初被“经租”房子中,退还一间半给他家作自留房。一间半房子虽不大,却是社会对魏氏所作贡献给予精神层面上的一种褒扬、肯定。

现在魏家已无鹤山堂字样的片纸只字,早先捐书后仅留下一点书籍也已拆下,把反面当成草稿纸给小孩用了或作了烧火做饭之柴。原先满屋的雕花格板,也都被他们亲手劈碎,当柴火烧得一块不剩。但令魏嘉祥欣慰的是:当年祖上行医时悬挂的牌匾“世传魏荫塘方脉”仍保留至今。其子、孙后辈中虽无人承家传,却皆有以医为业者;如此,世医魏氏一门,六代行医名副其实,这在当下行医人中是不多的,医不过三代已成旧话。


​责编:沈倩

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