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气袅袅生
□ 王大智
商末历史上有两位王子伯夷、叔齐。周武王伐纣灭商以后,他们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最终饿死;魏晋时还有七位贤士,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他们就是阮籍、嵇康等;东晋时有位诗人辞去官职,回家耕地种田,他就是陶渊明。这几位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隐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隐者有关的一首诗:《寻隐者不遇》。
我读此诗,总觉有诸气袅袅升起,徐徐而来,有神清气爽之感。
首先氤氲着雅气。这首诗歌短短二十字,牵涉到的人物有隐者、作者、童子三人,但话讲得最多的就是童子,可以说除第一句,其它三句都是童子讲的,童子堪称首席发言人。令人欣喜的是童子虽“童”,但无愧于首席发言人的身份。一是他讲得多,二是他讲得好。多,刚才讲了,四句有三句是他的。稍作联想,全诗的对话应该是这样的:贾岛问童子,您的师傅干什么去了?童子道,师傅采药去了;贾岛又问童子,您的师傅在哪里采药?童子道,师傅在山里采药;贾岛再问童子,您的师傅在山里什么具体地方采药?童子道,云深不知处。从刚才的问答可以看出,童子有问必答,一连作三答,不嫌烦,有耐心,没有乱,有条理,小小年纪就有儒雅之气。还有这棵松,也让人刮目想看,它的出现让儒雅之气倍增。记录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论语》中有言“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思是(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这样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不会凋谢的。这是赞美松柏之节气的,也是儒者应有之品质。陈毅元帅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更是高赞松的高洁儒雅。还有山啊,云啊,都洋溢着雅致之气。妙哉!
其次弥漫着静气。表面上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话,但都是间接对话,像打哑语一样,整个诗篇给人宁静之感。再说第一句的松,最后一句的山,都不言语,第三句的云虽流动,亦无声,况且是“云深”,更是寂然。是空山不见人,也不闻人语响。而且宁静也是有级别的,这些景物的宁静是大宁静,太宁静,高级别的宁静。总之,诗中人、景、物都给人宁静的感觉。
再者升腾着仙气。我们许多人都读过《西游记》,《西游记》里的神仙身边都喜欢带着一两位童子。比如,太上老君身边就有金角银角两位看丹炉的道童,再如,观音菩萨身边有善财童子,镇元大仙身边的清风、明月两位童子。童子常常和仙联系在一起。
而云也洋溢着仙气。唐代张籍说隐者“每见邻家说,时闻使鬼神”;宋代胡仲弓说隐者是“云山深处住,与鹤作忘年”“老去绝尘缘,人疑行地仙”。
贾鸟总让我想起蓬莱岛,仙人住的地方,贾岛字“浪仙”,《唐才子传》“所交悉尘外之士”,挡不住仙气飘来。
简洁之妙。如前所述,整个诗篇除了第一句是问,其余三句皆为答。很巧妙地通过答省略了问,寓答于问,使文字简洁而意思又明了。如压缩饼干,更是语言珍珠。
结构之妙。这首诗的问答并不是并列结构,而是逐层深入,曲折有致。起初“松下问童子”时,满怀希望,心情当是轻松愉快的;“言师采药去”,啊,竟然不在家,有些失望;“只在此山中”,噢,就在眼前的山上,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云深不知处”,嘿,虽在眼前,但云这么深,还不好找,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所以,短短四句,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含蓄之妙。诗中说了答,问是含蓄的;诗中说了答,情是含蓄;诗中是不遇,有没有遇是含蓄的。但如果在含蓄中思索,遇也是必然的。
好吧,不遇中有没有遇,最后用猜谜来检验吧,“寻隐者不遇”,打一成语是什么?“显而易见”;打一句七言宋诗又是什么?是“只缘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