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校园的爱心记忆
□ 曹茂林
参加第二十届楚水笔会,庞余亮彼时《小先生》载誉归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又增添了兴化人庞余亮的名字。
15年的乡村教学生涯,庞余亮珍藏下近百本留有粉笔指纹的备课笔记,备课笔记的背面记下教学反思,还有一个个看似平凡的小故事。又一个15年过去了,岁月将这些故事沉淀成一颗颗晶润的珍珠,曾经的小先生用心俯拾起来,成就了这本厚厚的充满童心爱心的《小先生》,好多故事读来熟悉亲切,好多我们也曾经历过,著名作家赵丽宏亲切地称它为“中国版的《爱的教育》”。
苏前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1985年,18岁的庞余亮即与孩子们结缘,在长期教育教学中,他始终怀揣着一颗乡村老师特有的爱心,这爱心温暖着乡村孩子,也温暖着他自己。
小先生心中有爱、眼里都是孩子。《眨眼睛的豌豆花》中,春日里盛开着的蝴蝶样的豌豆花儿,在他看来就是孩子们一双调皮可爱的眼睛。《穿白球鞋的树与调皮的雪》中,冬日根部刷了石灰水的树木就像孩子们穿上了新的白球鞋,晚饭后他散步其中,这些树像是孩子们准备系好鞋带跟着他走。《八个女生跳大绳》中,八个女生一起跳绳,“像八朵鲜花同时开放。围观的女生和跳大绳的女生们一起喊‘一、二、三……’”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爱,小先生在批改作业时,怎会习惯性地抚平学生卷角的作业本;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爱,他的笔尖怎会流淌出小溪一样清澈的语言。
“陪着孩子们一起长大,也是件有意义的事呢。”小先生的爱是至善、是理解、是包容、是自责、是……
这爱是至善。《一朵急脾气的粉笔花》给人印象深刻。孩提时,小小的粉笔头可是孩子们的最爱,随之而来的便是不分场合的“涂鸦”作品。有一天,小先生的办公室门上不知被谁“装饰”了一朵粉笔画的花,花儿略显稚嫩,小先生没有生气,反而“觉得一种什么情愫将我打动,我拿起粉笔就在这朵粉笔花的上面画了一只蜜蜂”,说真的,这也悄然打动了我。小画家或许就在不远处,正偷窥老师的表情呢。小先生相信这花是孩子送给老师的珍贵礼物,是孩子善意真诚的表达,不经意间,他呵护了孩子的童心。
这爱是理解。那条叫“阿三”的黑狗陪着他的小主人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他们互相为伴,互相取暖,这也像乡村学校的小先生和孩子,他们一起成长。不幸的是,黑狗“阿三”在冬天被人打死吃了,男孩“阿三”伤心不已,小先生理解他的失落,也希望他从悲伤的情绪中早点走出来。有个孩子下午上课时经常打瞌睡,小先生没有责骂,经了解知道,他每天中午都要为家里的芋头浇水,耽误了睡午觉,多么懂事的孩子啊!后来孩子发现芋头开花,还带着小先生去看呢。
这爱是包容。在《纸飞机飞啊飞》里,一名小“飞行员”没能从课后掷“飞机”情境中走出,上课时竟把飞机飞到了正在黑板前板书的小先生身上,小先生很诧异,他用眼神镇住了小“飞行员”,继续上课。宽容和体谅孩子们的淘气,缘于对他们的真挚的爱。下课了,操场上无数的纸飞机在飞,飞得那么欢快。
这爱是自责。乡村的孩子质朴,孩子的父母同样如此,老师职责之内的关心都会让他们受庞万分。“有一次有位家长送给我一只鹅,结果这只鹅嘎嘎地谴责了我整整一夜。”廉洁从教,小先生做人有底线,我为他点赞叫好。
小先生的爱心于我而言,更多是自责是激励。我也是一名普通乡村老师,曾经,我眼中的校园生活枯燥乏味:墨守成规的课堂教学、流于形式的课后反思、视而不见的校园风景,轻率武断的批评斥责,越来越少的阅读时间。现在,《小先生》像盏灯,照亮了我乡村教育漫长但意义深远的路。
一个早晨我走进校园,有老师正带领学生打扫操场,我真的看到“打扫卫生的少年们,他们的影子和树木的影子绘成了一幅隽永清新的晨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