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乒乓
□ 孙 涛
上小学时,受左邻右舍的学长们影响,我痴迷上乒乓球运动。
那是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最初,我们用的球拍都是家长用木板自己动手做的,并且没有胶皮,是光板。这种球拍的优点是弹力足,速度快,缺点是制造不了旋转,不好控制球。
后来,我们常用的乒乓球是三四分钱一只的“盾牌”或者“双环”的。平时,我们都是在操场水泥球台上打球。水泥球台在室外,随到随打,非常方便。但它也有两个缺陷:一是要看天,遇到刮风下雨,只能望天兴叹。二是水泥球台质地坚硬,台面粗糙,乒乓球打不了几次就开裂了。这时候,我们就会剪一块医用胶布贴在开裂处,继续使用。偶尔,乒乓球被操场上嬉戏的同学踩瘪了,我们带回家用开水一烫,球就恢复原状。学校仅有两张水泥球台,星期天常常被“力大为王”的高年级的学生“霸占”,这个时候我们就先去镇上食品站、米厂碰运气,如果这些单位都打不成,我们就回家央求父亲把房门卸下来当球台。那时候晚上没有电,假如我们球瘾“发作”了,就点上洋油灯,再加上两根蜡烛,照样乒乒乓乓,乐此不疲。
1974年,我上小学三年级,学校调来了一位戎老师。戎老师家住县城,从小爱好打乒乓球,受过专业教练的指导,是我们区数一数二的高手。他见我有一定的运动天赋,不计报酬,悉心调教我。很快我就从只会简单推挡、搓球、打“和平球”提升到会左推右攻、发球抢攻等实战技术,并且在校内比赛脱颖而出,成为校队的主力队员。第二年,我和其他三名同学,代表学校参加全县小学生乒乓球比赛,最终取得第4名的好成绩。我们也是农村学校唯一进入前6名的队伍。载誉归来,父亲仿佛看到了某种希望,咬咬牙为我买了一只“红双喜”乒乓球拍,这是当时最高级的球拍,我如获至宝,珍藏至今。
现场近距离观看高水平乒乓球比赛,是所有乒乓球爱好者梦寐以求的事。1990年秋天,我在无锡,与一年一度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不期而遇。大赛期间,徐寅生、李富荣、邱钟惠、许绍发、郭跃华、江嘉良、蔡振华、邓亚萍等中国乒乓界各个历史时期的大咖,这些过去只能在广播里听到的名字,在电影、电视里看到的明星,现在一个个出现在我的面前。那几天,我整天泡在体育馆里观看比赛。一有机会,我就请明星大咖在我的纪念册上留下他们遐迩芬芳的名字。
国手们渴望在奥运会、世锦赛上为国争光,扬我国威,我们业余爱好者同样期待在地方各类赛事上大显身手,闪耀赛场。2016年6月4日下午,兴化市级机关杯乒乓球比赛,到了最紧张激烈的时刻。经过小组赛和淘汰赛的角逐,我成功挺进8强。能不能有所突破,在自己运动生涯中收获一金,就看下面的三场球。
第一场与我争夺半决赛权的是小刘。小刘是外地人,从小在大城市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基本功扎实,上手快,之前本市几名高手与他过招,都曾经被他挑落马下。开球后,我发挥出防守方面的强项,不急不躁,长短结合,把重点放在球的落点上,迫使其频频失误,最后我以3:1的比分战胜对手。冠亚军决赛在我和本市的一位资深亚军间展开,我们俩都是本市的“千年老二”,彼此都对金牌志在必得。开始,我延续上一场的思路,求稳,想靠对方失误轻而易举取得胜利。不料,关键时刻,对手经验老到,临阵不乱,越战越勇。很快我就输掉2局,被逼到悬崖边。第3局我想赢怕输,不敢主动出击,还在“梦游”,眼看就要0:3败下阵来。这时,观众席上一位要好的球友大吼一声:“孙涛,你再不上手就要输了!”我猛然醒悟,果断发球抢攻、侧身抢拉,加快比赛节奏。很快,我就扭转了逆势,反败为胜。这场比赛,惊心动魄,终生难忘。
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从台前走向幕后,专门从事群众乒乓球运动的普及和组织工作。虽然赛场上少了我的身影,但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我们的影响下,喜欢上健康向上的乒乓球运动,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爱上乒乓,我收获了快乐;爱上乒乓,我收获了友谊;爱上乒乓,我收获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