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江左名元”徐步蟾

2024-08-16 09:10:37

□文/陈  斌

 

徐步蟾是徐之极第六子徐自明的玄孙。

徐自明,字焕谷,号凫岩,他排行最末,却是六兄弟中最孝顺的一位。父母亡故后,徐自明对兄长言道:“我奉养双亲的日子最短,能否将父母安葬在郁家湾,如此我可陪伴他们身旁,待百年之后也好长眠于父母墓侧。”兄长们听了弟弟的话十分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郁家湾,就是徐自明居住的村子。据《徐氏家谱》记载,徐之极与夫人赵氏葬于兴化城东北45里徐西老舍,即今天的海南镇老舍村。据此可知,地图上已经消失的郁家湾,就位于老舍村一带。

徐自明不仅孝顺父母,而且友爱兄弟、乐善好施。徐自明的四哥徐丽明是个落魄秀才,为人豪放不羁,好饮酒,不善理财,导致家道中落。他们的母亲赵氏十分忧心,临死时嘱咐徐自明,让他尽己所能帮助哥哥。母亲去世后,徐丽明家举办婚丧大事的一切费用,皆来源于徐自明所助。五哥徐晋明英年早逝,徐自明又主动承担起抚养侄儿的责任,一心督导侄儿读书,使侄儿得以成人成才。兴化发生饥荒,徐自明“出粟百斛”办理粥赈,患病者施予医药,饿死者给予棺木,族党中人有贫乏的,无不慷慨解囊。他还出资修缮兴化城中的道路、桥梁,晚年与邑人戎之熙在西门外永兴里重建“极乐庵”,“以养诸僧老病者”。地方官将他的事迹层层上报,将予以表彰,徐自明坚持不肯接受。偶染微疾,兄长和子侄们纷纷前来探望,徐自明与他们从容诀别,他留下遗言说:“子孙后代要奉行徐家‘树德务滋’的祖训,能学者教之读书,否则本本分分从事耕作。”说完索要衣冠穿戴整齐,遂卒,享年60岁。

徐自明生两子。长子徐焌,字颖如,庠生,乡饮大宾;配陆氏,生四子,长子徐允翰。徐允翰,字维宗,附监生,配黄氏,生洪理、丹枫二子。徐允翰岳父黄铨是山东济南府经历黄玾之子,黄玾是“青琐名谏”黄建中的族侄。徐允翰长子徐洪理即徐步蟾父亲。徐洪理,字清淮,号就庵,庠生,工文。他教育儿子徐步蟾十分严格,徐步蟾之所以能够出人头地,离不开徐洪理的谆谆教导,他也父以子荣,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敕封文林郎、河南陈州府扶沟县知县,夫人顾氏封孺人。徐步蟾是徐洪理长子,胞弟名为徐步勷。

徐步蟾,字同三,号芝田,自幼跟随父亲徐洪理苦读,“性警悟”。12岁时,徐步蟾便参加了童子试,不久补博士弟子员,继而成为廪膳生;曾6次参加乡试,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成为“解元公”。当时科场“文体卑缛,竞趋冗长,主试少宗伯邓公、侍读周公奉命正厘文体,以功令约束士子。为文不得过五百五十字”。徐步蟾本就一向留意文坛诸大家,于是“敛才就范,一洗凡近芜秽之习,识解既超,词旨亦粹”,受到主试者欣赏,将其拔为冠军。清乾隆十六年(1751),徐步蟾又中进士,初授河南修武县知县,改扶沟县知县。徐步蟾为政主张宽简,告诫衙役不得无故扰民,在任访问疾苦、体恤孤寡、劝农桑、兴学校,断狱不论大小皆坚持公平公正。曾有囚犯三人,如果判以死刑则遵从法律却有悖人情,如宽大处理则顾及人情却触及律条,徐步蟾竭力申请免除他们的死刑,在省会奔走了几个月,三人性命全部保全。徐洪理被儿子奉养扶沟县署期间,对衙门中事亦十分留心,他对徐步蟾说:“衙门一旦滋长歪风邪气,定是从门役开始的。”于是他成天坐守门房,事无巨细必亲自查核,衙役皆不敢营私舞弊。徐洪理又引用卢公武“虀盐清梦稳,铁石古心存”诗句题联于县署大厅,激励儿子为官要清正廉直。清乾隆十八年(1753),徐步蟾为乡试同考官,录取者皆河南才学士。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春,由于父亲徐洪理年事已高,徐步蟾乞求辞官终养。扶沟百姓遮道相送,有很多人抛下了热泪。徐家素来门风正派,徐步蟾为官数年不贪一钱,归来时两袖清风。居家期间,徐步蟾常年闭户读书,足迹不入公门。然而涉及家乡和民众利益的大事,徐步蟾必出面协调。某年兴化大水,西北乡受灾尤重,巡抚陈宏谋到现场勘察灾情,徐步蟾请人绘制成受灾图上呈,恳请将西北乡低洼之处的田赋减免以缓解民困。陈宏谋面露难色,徐步蟾引用滨河灾地减赋先例,为之力请,陈宏谋这才首肯。对待父亲,徐步蟾亦极尽色养。徐洪理晚年清闲自在,与“诗画名家”顾符稹第三子顾言等相唱和,号称为“阳山六逸”;又与陆元李、王国栋、赵秉宪、赵秉亮等结成“八老会”,赋诗饮酒颐养天年。徐洪理96岁高龄去世时,徐步蟾已年过六旬,数年以后因病辞世,终年67岁。后人立“江左名元”匾额于四牌楼,称赞他是江左(地理概念)有名望的“解元”。

民间流传着许多徐步蟾的故事。

据清人袁枚《子不语》记载,扬州吴竹屏臬使丁卯参加秋闱,在金陵扶乩请仙,问能否高中。扶乩批示“徐步蟾宫”四字。吴竹屏大喜,以为预示自己稳步夺魁。待等榜发,竟落第,是科解元乃徐步蟾。又传说徐步蟾本次乡试被黜,录遗亦然,徐步蟾长叹一声,意欲买舟返里。他与同舍生路过淮清桥关庙游玩,捡到了神案下的二十两白银。徐步蟾想等失主到来归还,却被同舍生抢去银两,夺门而逃。尔后,有老媪哭哭啼啼来至庙中,四处寻觅,情状甚为急迫。徐步蟾见状上前询问,老媪说:“老身丈夫被仇人诬陷,关进大牢,衙门师爷索要二十两贿赂,说是可以帮丈夫免灾。我卖了女儿凑齐银子,又怕师爷诓骗于我,便到关庙求神问卜,没想到失了银子。如今人财两空,我也不想活了。”徐步蟾探得实情,劝老媪莫要着急,遂引老媪赶回邸舍向同舍生讨还银两。哪知银子竟被同舍生花去大半,剩下的银子也不肯交出。为免家破人亡惨剧发生,徐步蟾毅然取出行囊中的所有路费银两,又向别人告贷,凑足二十两归还老媪。或许是他的义举感动神灵,不久补录为乡试第一名,中了解元。

又据《柳崖外编》记载,徐步蟾在扶沟任上爱惜人才,有书生杜凤翔才学兼优,受到他的赏识。杜凤翔家一贫如洗,到了适婚年龄,依旧没有婚配。徐步蟾想从士绅家族为其择一良人,却无人肯与穷生联姻。杜家旧邻张翁出身工匠,偶发横财,想要攀附读书人为亲,而仕林耻与匠户往来。张翁膝下仅一女,生得楚楚动人,亦到了嫁人年纪,还未寻到婆家。徐步蟾听说此事,有意撮合两家,下帖请张翁到衙门相婿。张翁见杜凤翔一表人才,心下欢喜,转问其家庭状况。徐步蟾告知实情,张翁大为不悦,不愿将宝贝女儿嫁入蓬门。徐步蟾劝他说:“杜生绝非一世受穷之人,秋闱将近,青云直上只待时机,你不如先应了婚事。”张翁毕竟狡猾,他笑说:“不如等到秋闱过后再议,也不为迟。”待到秋闱,杜凤翔赴开封应试,徐步蟾作为同考官也一道前往。是科,杜凤翔一举高中。当时杜凤翔还在开封未归,报子已前往扶沟报喜,寻不着杜家门墙。衙役告知报子,说是今春知县徐大人做媒,为他聘取了张翁之女,何不去张宅领赏。张翁见报子登门,认为前言已然兑现,且捷报送至我家,定然是徐步蟾美意,于是张灯结彩置办嫁妆,就等杜凤翔依约迎娶。杜凤翔在开封与太康武生雷君成挚友,雷君有一妹妹未婚,雷母有意将女儿许配杜凤翔。杜凤翔固执说:“我虽未婚,却与张翁有约在先。”遂将徐步蟾做媒的前因后果告知雷君。雷君说:“张翁以秋闱后为期,是不好违背徐大人,他分明借词推脱,你又何必一厢情愿。”说罢,取来妹妹信物,与杜凤翔互作交换,就此订下婚约。杜凤翔与雷君返乡途中,刚到扶沟城外,就有一支箫鼓队迎面而来,张翁在前,说是迎接新婿衣锦还乡。杜凤翔吓得不敢进城,雷君要拉他一起回太康。结果,张翁与雷君为争夺杜凤翔,闹得不可开交,惊动了衙门中人。徐步蟾得知此事迅速赶来,他对杜凤翔说:“记得为你做媒当天,书斋建兰花开并蒂,想必此事早有天定,不如两家同结良缘,你往来两邑之间,各住一月便是。”张、雷双方无奈点头,徐步蟾乃择吉日,在衙门代杜凤翔迎亲。此前,张翁之女与雷君之妹皆心有不甘,发誓不与对方见面,及至拜堂,竟一见如平生欢,从此二人共居一室,亲如姊妹。这则“二女同夫”的故事虽是田夫野老的不经之谈,甚至颇为离奇荒诞,却也折射出徐步蟾在百姓心中的爱才亲民形象。

徐步蟾配刘氏、耿氏,生徐增祜、徐增泰,俱耿氏所生。

徐增祜,字孔皆,一字雨村,廪膳生,薛联元《感旧吟》称其“诗文皆卓然可观,人咸以大器期之”。不料他32岁早逝,徐步蟾晚年抱丧子之痛,久患之风痹从此加剧。徐增祜配房氏,为高邮候选州同房瀛女,30岁夫故,遗留下士懋、士慤、士惠、中约四个孤儿;她勤俭持家,教育儿子寒窗苦读,守节至88岁,旌表“节孝”。长子徐士懋生徐松林;次子徐士慤生徐凤翔、徐凤仪;三子徐士惠;四子徐中约,字一之,庠生。徐中约3岁丧父,与兄弟友爱,侍奉孀母房氏尤其孝顺,著《古槐书屋诗钞》,曾任《重修兴化县志》采访。徐增祜长孙徐松林无子,嗣子徐则陵是堂弟徐凤翔的儿子。徐凤翔,字翥卿,廩监生。徐则陵,字午山,清同治四年(1865)恩贡,候选直隶州州判、注选教谕,亦英年早逝。徐则陵早年随父亲徐凤翔馆于高邮、宝应一带,笃志向学。幼年丧母,侍奉继母如生母。后来随父归里,以教书所得奉养生父和嗣父。兴化知县刘德澍听闻了他的名声,将其旌表为“孝子”。

徐增泰,字履庵,号坦斋,太学生,配刘氏、祭氏,生徐文炜。徐文炜又名徐中焕,字芍亭,增广生。他幼年聪颖好学,精通作文,受到兴化知县周际华的青睐。另一方面,他性格内向、寡言笑,虽然与知县过从甚密而从不言贫,即使家中已无隔宿之粮,也能坦然应对。徐文炜以教书所得维持生计,痴迷八股,著有《直道人文稿》。徐增泰女儿徐氏嫁给了任大椿嗣子任燨,任燨是任大椿胞弟任大楷侧室吴氏(任大楷正室即徐步蟾女)所生,兼祧任大椿和任大楷。徐氏18岁时任燨病故,她独力抚养嗣子任堉,在家守节。任堉又未婚卒,儿媳舒氏奔丧守贞,徐氏视如亲生,从此二人相依为命。

2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