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垛田油菜”何以“全国挂帅”?
文/刘春龙
兴化人向外人介绍垛田时,常会随口说出一句话,“垛田油菜,全国挂帅”。听者会意点头,垛田以盛产蔬菜瓜果扬名,油菜自然包含在内了,何况垛田油菜花早已享誉内外。本地人更是觉得天经地义,垛田地貌本就天下奇观,垛田油菜当然全国挂帅了。至于何以会有这句话,以及这句话背后的故事,则鲜为人知。可以说,我是听着这句话长大的,从来没有深究这句话的来历。直到有一天,我到文化部门任职,垛田已不仅仅是我家乡的称呼,而是成了我的工作对象,她换了一个名字——文化遗产。于是,我想探寻缘由,“垛田油菜”何以“全国挂帅”?
说起来,垛田种植油菜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元代。这里说的油菜并不是直接食用茎叶的蔬菜之油菜,而是油料作物,结籽榨油的油菜,垛上人习惯称之为“菜籽”,其种植亦叫“长菜籽”。
油菜曾经是垛田的主要越冬作物。计划经济时代,垛上因种粮较少,没有卖公粮之说,国家征购的也只是油菜籽。即便到了“联产到劳”以后,垛上老百姓完纳农业税的方式还是以交售油菜籽代扣为主。不长油菜籽的,就以现金结算。不像乡田其他地区,夏粮秋粮足以抵缴农业税了。
垛上的瓜果蔬菜尽管品种繁多,除了诗文里的“露果”和制靛的蓝草,剩下的就是大宗的芋头、生姜,还有瓜类了。真正让垛上作物开始给外人留下深刻印象,或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首推莫过油菜了,当然这个油菜主要还是长在垛田之上的油菜。
事情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1958年3月11日《人民日报》上有一篇报道,称兴化县是“全国生产油菜籽产量最高的县”“全国大面积高产第一名”。随后,全国油料作物生产促进会在兴化召开,与会代表参观的现场正是垛田乡凌沟社的油菜田。虽如此,这个时候还没有“垛田油菜、全国挂帅”之说,打出的口号是“兴化油菜、全国挂帅”。会上分发了一本江苏省农林厅编写、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册子,分别介绍了兴化县、垛田乡、凌沟社的油菜丰产经验,书名就叫《兴化油菜 全国挂帅》。当年,垛田公社文艺演出队编排了一个油菜舞,赴扬州地区会演,还得了个二等奖,题目也是叫“兴化油菜、全国挂帅”。其实,从“兴化油菜、全国挂帅”到“垛田油菜、全国挂帅”,中间经历了一些故事。
先说一个基本事实,垛田是“兴化油菜,全国挂帅”的绝对主力,既表现在面积上,全县最多,占比近30%(全县52561亩,垛田乡就有15599亩);也表现在产量上,总产单产都是全县第一。后面还要说到这个话题。
除了刚才提到的全国性油菜会议在垛田参观现场,受农业主管部门委托,《兴化人民》报记者杨训仁拍摄制作了《兴化的油菜》画册。这本1959年2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工农业生产画库”,讲述兴化油菜的生产过程以及何以高产的秘诀,而选择的拍摄点就是垛田的凌沟。凌沟油菜种植技术远近闻名。1958年3月22日《兴化人民》报有一则报道:“凌沟是全县菜籽产量(单产)最高的社,获得了江苏省油菜籽一等丰产社的称号。”这年10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专门到垛田到凌沟拍摄了油菜高产专题片。这样的消息无疑让人们记住了垛田油菜在兴化油菜中的地位与影响。第二年,另一件让垛田油菜走向前台的事情发生了。1959年6月30日,新华社发出专讯:“兴化县垛田公社张皮大队348.88亩油菜平均亩产159.5公斤,比去年增产29%。”由此更加奠定了“垛田油菜单产全国最高”的地位。或许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垛田油菜、全国挂帅”的说法悄悄流传开来。
好事接踵而至,又有一个人为这份荣耀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她就是“油菜姑娘”王兰英。王兰英是土生土长的垛田姑娘,且就是凌沟人。王兰英从小吃苦耐劳,处处不甘落后。有一天,她在收获油菜籽时,劳累过度,昏倒在地,正巧被到兴化采访的省报记者看到,记者当即拍下这难得的场景。等王兰英醒来,记者又让她手捧黄灿灿的油菜籽拍了一张照片。这些照片连同她的事迹在《新华日报》刊出,王兰英成为社会主义劳动积极分子的典型。1958年6月2日的《兴化人民》报登出王兰英的另一张照片,照片上的王兰英青春阳光,满面笑容,边上写着:“凌沟社女社员王兰英抱着油菜王,越看越高兴”。1960年春天,王兰英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三八红旗手”表彰大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从此王兰英就有了“油菜姑娘”的美名。
同样在凌沟村,还有一位传奇人物,他叫张伯康,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竟然成长为“油菜专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兴化县农业局技术干部吴孟镛(后来曾任扬州市政府副市长)选在凌沟建立油菜实验基地,张伯康成为其麾下一员。他们先后培育出油菜新品种“垛油一号”“垛油二号”,得到省农林厅认可,进而在全省推广。1973年,张伯康被调到扬州市农科所工作,后又聘为扬州农学院油菜专业老师。当时农学界有句话,“江苏有二康,高产有希望”。“二康”者,“水稻专家陈永康、油菜专家张伯康”也。1977年,垛田公社组建农科站,邀请张伯康回乡。他毅然放弃优厚待遇,投身家乡建设,为垛田油菜高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还有一个人间接地为“垛田油菜、全国挂帅”作了推广,他就是毛主席的专职摄影师吕厚民。吕厚民于上世纪70年代下放兴化期间拍摄了好多垛田风光照片,画面几乎都是盛开在垛田上的油菜花。最为著名的就是那幅《垛田春色》,刊登在1975年第1期《中国摄影》封面上,后入选建国三十周年优秀摄影作品展(集)。
粗粗一算,大半个世纪过去,那片赢得“全国挂帅”荣誉的垛田几乎看不到油菜花了,先是被其他蔬菜所取代,继而香葱成了主角,一切“皆为利往”。现在再提“垛田油菜”,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垛田油菜花,而不是垛田油菜籽,这是始料未及的,也是情理之中的。不过,从另一个层面上说,顺应时代的发展,“垛田油菜,全国挂帅”被赋予了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