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平凡的母亲

2024-08-30 09:28:44

□ 徐兴红

 

转眼间,母亲离开我们十年了,可母亲的音容笑貌仍然和健在时一样,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母亲走得很突然,也很安详。

正月初八那天,我和姐姐回家陪母亲聊了会儿天。刚回到单位,就接到母亲过世的噩耗,想不到这次的见面竟成了我和母亲的诀别。

俗话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现在你的儿女都已长大成人了,生活也宽裕了。您却匆匆地离开了我们,没有给我们任何“拖累”。儿女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在您年老的时候,伺奉在您的床边,给您端茶送水,尽自己的孝意。母亲虽然终年身患疾病,从不在我们面前诉苦,为的是不让我们担忧,不让自己成为我们的“拖累”。

母亲永远是家的根。每次节假日,我总会带着妻子、女儿回老家,看到母亲坐在门口的凳子上等候我们,就有了到家的温馨。母亲,我多想告诉您,现在您已儿孙满堂,您的孙辈,都已成家立业,走上了工作岗位。我们却再也听不到您的唠叨了,只剩下永久的思念。

母亲自幼父母双亡,随哥嫂生活,习惯了生活的清苦。从我记事的时候,母亲就因营养不良,染上了肺结核,经常咳血,瘦得皮包骨头。近一米七的个子,仅80斤上下,一阵风都可能将我的母亲刮走。后来又患上了胃下垂,吃什么都会腹疼呕吐,是村中典型的“药罐子”。母亲从不抱怨,而是用一条围巾将腹部勒起来,用最原始的办法缓解疼痛。母亲虽然疾病缠身,仍然坚持劳作。母亲的坚强时刻告诉我们姐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也要学会坚强,勇敢地面对。我们姐弟从小就很懂事,知道体谅父母,尽自己所能帮助父母煮饭、喂猪、操持家务。

母亲没有文化,但她很豁达。用她的话说:“我是在鬼门关走过几次的人了,还有什么想不通的。”母亲六十岁的时候,我想趁母亲未老,带她到照相馆照张相,将来给我们儿孙留个念想。妻子却担心母亲有什么忌讳,惹母亲不高兴。想不到母亲很爽快:“人老了,总有那么一天,你们能这样孝敬,我高兴还来不及。”

那天,母亲穿着平时最喜欢的衣服,来到镇上的理发店。我要母亲焗油,将那花白的头发染黑。母亲却说:“不用了,还是自然一点好。我这把年纪了,哪有头发不白的道理。”我尊重了母亲的选择。

相片很快出来了,照片中的母亲一脸的慈祥。我让师傅先洗两张让母亲选择,看是否满意。母亲高兴地说:“很好,想不到我能拍得这样好。”后来我将此照放大并装进了相框。十年后,我就是捧着这张照片为母亲送行的。逢年过节,我都要到母亲的遗像前敬上一炷香,向她说说孩子的成长变化,同时,祈求天堂的母亲开心快乐。

母亲性格和善,与世无争。即使遇上不顺心的事,经常听到她的口头禅“拉倒”。从我记事起,母亲就没有与他人红过脸。碰到父亲与人争执,母亲总是将父亲拉回家,私下里再去人家家里劝和。我们与人冲突,母亲也总是责备我们,不要争强好胜。我们长大了,她常告诫我们,万事和为贵,要学会处理好各种关系。用她的话说:让人不蚀本。

母亲心中都是我们姐弟,这也许就是母爱的无私吧。父亲是生产队长,母亲为了不给父亲拖后腿,难得缺工一次。记得那些年的夏天,母亲拖着瘦弱的身体起早给生产队拔秧,集体分给每个打早工的两块烧饼。在那缺吃少穿的困难时期,烧饼可是稀罕物。母亲总舍不得吃,习惯性地将烧饼揣到棉袄里,休息的时候带给我们,当时还不知感恩的我们,狼吞虎咽地吃着带有母亲体温的烧饼,只知道香甜可口。

母亲虽然一个大字不识,却懂得知识的重要,整天要求我们读书学习。她常说:改变生活只有上学这一条路,不识字将来只能打死工。不管家中多难,我们都没有荒废学业。冬天里,父亲带队去了大型河工,母亲带着姐弟三人围坐在床上,一盏桅灯吊在棚顶上,母亲在旁边一边为我们赶制过年的新鞋,一边监督我们读书写作业。夏日里,母亲用一把蒲扇为我们驱赶蚊虫。我们姐弟皆得益于学业的成就,纷纷考上了心仪的工作岗位。

母亲没有华丽的词句,却用朴实的言行教会我们勤俭持家、懂得感恩。因为母亲长年吃药,家中的生活相对拮据,母亲带着我们养鸡、养鸭和养猪,以维持家用。鸡蛋是我家的流通货币,可以用来换笔和橡皮和门口叫卖的韭菜,猪则是春节全家的福利。

母亲与人为善、永不言弃的性格,造就了我们乐于奉献、乐观向上的品行。为母则刚,母亲常说,她不能倒下,因为她的身后有三个孩子,孩子不能没有妈。再大的病痛也没有让她退让,她一边咬牙强忍,一边坚持劳作。她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财产,却给我们留下了在困难面前永不退缩的精神。

母亲是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家妇女,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我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与思念。母爱恩深,时常忆起,终生难忘。

2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