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可以为师矣
□ 王大智
唐朝有位诗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一天,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有位仙人剖开他的肚子,将一卷书放在里面,于是他便能吟咏诗歌了。但他留传下来的诗并不多,只有诗四首,可是就这四首让他留芳百世,其中一首就是《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读罢,稚子活脱脱地蹦跳于眼前,似乎可闻其声,如见其形。稚子虽稚,已有诸多优秀品质,我心中顿生稚子可以为师矣之想,欲拜稚子为师。
稚子是可爱的。“蓬头稚子学垂纶”,“子”的甲骨文有种写法是 ,很像蓬头稚子,小胳膊、大脑袋,上面是蓬乱的头发。“垂纶”呢,“垂”的甲骨文有一种写法是 ,一眼就让人体会到“垂”的意思。而“纶”的甲骨文是 ,完全看得出有许多丝线绕在一起。所以,垂纶就是垂下线,即垂钓。孩子对钓鱼是感兴趣的,杜甫就说过“稚子敲针作钓钩”,买不起鱼钩,就自己动手做。我小时候也做过,是把铁丝磨成针做钩。爱钓鱼的稚子迫不及待地往河边赶,头也来不及梳,成了乱蓬蓬的样子。但是,这一蓬,那可爱劲、机灵气全出来了。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孩子王”“董浩叔叔”的画作中不少就是“蓬头”“无赖”,他们的机灵逗得大人忍不住拿起画笔,描画他们,感受他们,甚至成为他们。
“侧坐莓苔草映身”,不是正襟危坐,是侧坐,仿佛让我们看到小孩斜着身,侧着头,随时察鱼挥杆的情形。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那个急切,那个“慌张”,那个可人劲儿全在“遥招手”中表现出来了。啥时问我不好,偏在此时鱼欲上钩之时,但孩子坦然应对过去了,很完美。诗读完了,那小手仿佛还在招摇着呢,挠着你的心,让你痒痒的,咯啊咯地笑!
稚子是智慧的。“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垂纶”的鱼钩哪里来的,鱼杆哪里来的,鱼食哪里来的,说不定就是自制的,一个“学”字说得真到位,平时学得大人的,在观察中学,在领悟中学,无师自通,自学成才。
你看,钓鱼地点选得多好啊:“莓苔”现身地。苔,植物中较低等的类群,多生于阴暗潮湿之处,诗人袁枚说“白日不到处”。长莓苔处,人迹罕至、安静。俗语讲:“人怕闹,鱼怕噪,安安静静把鱼钓。”“草映身”处,草掩映着钓鱼者,“钓鱼不靠草,多半是白跑”。
总之,“钓位选不好,等于瞎胡闹”。
稚儿一点不胡闹,还智举连连。“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钓鱼是不能大喊大叫的,路人都不知道,老远处就“借问”,可小孩并未蔑视地不理他,而是赶紧向路人招手,意思是到跟前小声说,别惊走我就要上钩的鱼。此时的小孩,既要钓鱼,又要解决路人的问题,是一心二用,但顾此不失彼,两全其美。
稚子是礼貌的。垂钓的小孩子心里只有钓,为了钓,头也顾不得梳;为了钓,只身一人埋于草间,但当外界出现状况,出现路人问路时,他没有冷漠地拒绝,也没有因被打扰而愤怒,有的是应答的耐心和合理的策略,这绝对是一个懂礼貌的小孩子。一个小孩子机灵,并不值得称道,但既机灵又品德好,那就值得夸耀。
稚子是幸福的。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天那么冷,他钓的是寒江雪,钓的是寒、是冷、是孤独;即使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似乎很悠闲,也很幸福,但我还是觉得稚子幸福的纯度更高。他小小年纪,投身自然,无拘无束,上自己的兴趣学校,做自已喜爱的事情,人生幸福的底子很厚、很坚定,是一笔很大的储蓄,可以享用一辈子。
我不是在读一首诗,我是在拜一位老师,老师是钓鱼的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