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给总理写信

2024-09-13 09:44:12

文/刘春龙

 

我说我曾给总理写过信,想必不会有人相信。原因很简单,既不见总理给你回信,也不见将信转给地方办理,更不见你的信经总理批示后在哪刊登,空口无凭啊。也许有人猜测,是不是效仿李昌平的做法,痛陈基层顽疾,以求高层关注?可我没他那样的境界和胆识,也无那样的能力和水平,我只是给总理写了封感谢信而已,连自己名字都没署。再补充一句,我是给李鹏总理写信,李昌平是给朱镕基总理写信,一前一后,中间隔了七八年呢。

这么一说,有人或许知道缘由了,不错,就是1991年的事。那年夏天,地处里下河“锅底洼”的兴化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全域80%沉没在水中,绝大多数农田被淹、工厂停产。7月21日,李鹏总理到兴化视察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来到了灾情最为严重的“千岛之乡”垛田。

总理是从安徽乘坐直升机来的,一下飞机,即赴灾区。站在孔戴村北公路桥上,总理环顾四周,脸色凝重,只见大水茫茫,难觅一点绿色。走到村口,总理看到河边停靠着灾民临时居住的小船,便主动上船,询问生活情况。接着到路边草棚里,总理同群众促膝交谈,鼓励大家重建家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这里有个小插曲。交谈中,总理问一位叫孔庆岭的老人:“你家田里种的什么东西?”老人沉痛地回答:“长的芋头、大葱全泡汤了。”总理显然没听懂兴化方言,或许听懂了有点疑惑,难道不种粮食,不长水稻?一旁的兴化市委书记吕振霖连忙解释:“这里是垛田,垛上全种蔬菜,乡里脱水蔬菜厂的出口产品,每年为国家赚取好多外汇呢……”

若干年以后,每每想起这件事,我的心里总有些遗憾,那时垛子大都淹在水里,总理没能看到垛田乡里的垛田地貌是个什么样子。他要是看到了垛子,甚至看到长满油菜花的垛子,那该多好!也许后来有那么一天,总理已在央视频道上看到过千垛菜花的胜景,这是完全可能的。只是不知道那一刻,总理有没有想到他的“垛田之行”呢?

自从总理来过之后,仿佛接到动员令,四面八方都向垛田伸出了援助之手,省内省外,国家部委办局,连外国友人、国际组织都来了,捐物捐款、送医送教、援建项目……垛田一下子“火”了。无形中也让更多人知晓,垛田何以叫“千岛之乡”?垛上人深知,这一切全托总理的关怀。出于一种朴素的情感,他们在想,该怎么向总理表达谢意呢?

也是机缘巧合,没想到垛田有位老乡就在总理身边工作。原先谁都不知道,或许是总理来过垛田了,老乡才愿意透露这层关系吧?为写这篇文章,我多次与老乡联系,了解相关情况。由于某种原因,尊重本人意见,暂且隐去其姓名,称他为C先生吧。那年年底,C先生回家探亲。总理会到垛田来,C先生之前没想到,用他的话讲,总理只知道他是江苏兴化人,现在当然知道就是兴化垛田人了。

其时乡里有位领导出了个主意,何不写封感谢信,请C先生转呈总理呢?虽说这主意没什么新意,太过简单而原始,可限于当时的条件,哪里还有比这更好的办法呢?

到这儿,就该轮到我出场了,那时我任职乡财政所所长。也许领导觉得我曾经是个狂热的“文学青年”,文笔不会太差,同时我也一直坚守抗洪救灾第一线,感受可能更为真切。这样一来,给总理写信的任务就落到我身上了。领导一再交待,说是政治任务,必须拿出最好的水平,超常发挥。我当然全力以赴了。说实话,三十多年过去,信的具体内容我已记不清了,只想起自己是用心的,不足之处可能是太过煽情了。

仅仅让C先生带去一封信,似乎这“礼”也太轻了,又有人建议再捎点五福酱菜、脱水刀豆干,也算是与总理分享灾后重建的成果。这些产品都是垛田乡办企业生产的,原料也来自垛田之上。C先生还告诉我,有人提出能不能再带点垛田龙香芋给总理,他觉得太沉了,不方便携带,就没答应,现在想来仍有点后悔。

给总理的信有没有产生直接效果,我们没法知道,反正没过多久,隔年的1月6日,国务院秘书长罗干确实受了李鹏总理的委托,再次来到兴化,转达对兴化人民的问候。罗干这次走的还是上次总理走的线路。当他站在孔戴村后的大桥上,看到眼前一个个绿油油的垛子,高兴之余不免好奇,这样一种奇特的地貌是他从未见过的。陪同的乡领导给他介绍“千岛之乡”的来历,那一个个垛子,就像一座座小岛……

罗干看到了露出水面的垛田,原来如此神奇,回去后有没有向总理报告他的发现呢?我们不好妄加推断。毕竟总理没看到真正的垛田地貌,不管怎么说,总归是件憾事。不过,从那以后,到垛田考察观光的越来越多。前几天碰到垛田的几位老领导,聊起往事,如在昨日。他们告诉我,灾后第二年春天,一批又一批客人来到垛田,一个个长枪短炮,都是冲着垛田,冲着垛田上的油菜花来的,最多时一天接待过十几批,还不包括非官方渠道。他们没见过这种天下唯一的垛田地貌,更惊叹于飘在水上的油菜花的独特魅力,每个人有意无意间也都成了垛田的义务宣传员。

总理能到垛田来,这是垛田的幸事。至于谁给总理写信,信又起了什么效果,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垛田这片土地,因为总理来过,也就有了不一般的意义。

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