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中秋节临《中秋帖》

2024-09-13 09:47:29

□ 陆小鹿

 

中秋节前夕,我打开珍藏的《王献之墨迹选》。这本碑帖收集了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的《中秋帖》《鸭头丸帖》《廿九日帖》等七种墨迹,以及《十二月帖》《授衣帖》《伟军帖》等八种刻帖。翻开来,第一幅即是《中秋帖》。

王献之,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先随其父学习书法,后转师“草书之祖”张芝,继承了张芝的“一笔书”,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飘逸洒脱,与其父合称为“二王”。《中秋帖》是王献之创作的草书作品,原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二行,现仅存三行二十二字。释文为: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米芾曾给予《中秋帖》“天下第一”的赞誉。董其昌第一次看到《中秋帖》时,指出王献之的书法原作到了宋代已是凤毛麟角,商人为了暴利,就把他的作品割剪开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卖,比如《中秋帖》第一行前面本来还有“十二月割”等语,现在都没了。所以现在留存的《中秋帖》的版本,单看文字内容,不知其意,实际的确无具体含义。

不过临写此帖,却有余味绵绵。细观《中秋帖》,雄浑奔放的笔力,一气呵成、气吞万里、痛快淋漓。要想临好,实属不易。读帖是关键,须研究字与字之间的牵丝连带关系,亦需分析结构、布局乃至笔画之轻重,字之正斜、紧密、大小等等细节。

之前,我先后练习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时间不长,尚属书法小白,目前还做不到悬腕,更别谈什么悬肘了。最近刚刚涉足草书,发现写好草书需要练习悬腕以及悬肘,否则很难写好连带的笔画,因为枕腕写字迂回的空间十分有限,写不出灵活生动的流畅感。不过,写不出流畅感也要练着写,写出来总比不写强。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我总共临了十遍《中秋帖》,虽最终“作品”仍不尽如人意,但自己感到还是有明显进步的。临帖其实不必在意临得是否一模一样,事实上,谁也临不到一模一样。能掌握好用笔的技巧、气韵的彰显,写出我们自己的美感,也未尝不可。讲到底,书法是基于时间的艺术,不必同别人比,只与自己比,今天比昨天写得有所进步,就可以给自己鼓鼓掌。

关于《中秋帖》的收藏,说来有一番坎坷。《中秋帖》曾于清乾隆时被收入内府,后由清宫流入香港,一九五一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有关部门才得以重金收回,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不知是否有朝一日,我能有幸亲眼看到纸本手卷《中秋帖》。

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