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圆心归时
□ 翟长付
又是一年中秋月圆,我时常想起母亲做的月饼和老家中秋节敬月光的情景。
小时候,中秋节前几天,母亲就开始做月饼。月饼用豆沙或南瓜做馅,偶尔也用枣泥做馅。家中有个木头的月饼模,那是母亲从县城外公家带过来的嫁妆。中秋节前的那几天,月饼模要在左邻右舍的邻居们家中,转上一圈才回来。
母亲打好月饼后,放在铁锅里烤。我喜欢帮爸爸拉风箱,因为能闻到锅里馋人的月饼香味。母亲手中的铲子,过一会就铲起一个月饼移一下位置。月饼熟了,母亲铲起来,放在锅台上的盘子里。我站在锅台旁,伸手想拿,母亲用手中的铲子轻轻按住月饼说:“烫啊,小馋猫,等凉一会再吃。”
中秋节是儿时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夜幕终于降临了,月亮爬上了天空,圆圆的、金灿灿的,周围绕着一圈薄薄的、轻纱似的白云。父亲在天井里放好小桌子,母亲摆好敬月光的供品,点上三炷香。供品有月饼、莲藕、菱角、花生、红枣,还有母亲用糯米粉烙的糖饼、父亲蒸的鲜毛豆。
敬月光讲究的是团圆,全家人一起拜月赏月。母亲叮嘱我和弟弟不能用手指月亮,那是对月神的不尊重。敬月亮是古代对月神的崇拜活动,慢慢演变为民间的赏月、颂月。它寄托了人们对家庭团圆、衣食无忧、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敬好月光后,孩子们就开始出去“偷月”,那才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光。从大门或翻墙潜入别人家,偷偷拿走供桌上的水果和月饼。被“偷”了水果和月饼的人家,不但不会生气反而会很高兴。父亲说,“偷”供品相当于沾了有福人家的福气。母亲却是觉得,供品少了,是被月亮“吃”过了,会得到月神的祝福。
离开家乡二十多年了,每到中秋月圆,我就会来到楼顶的平台上,站在高处,感觉离月亮近了好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起头与明月对视,心里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愫。低头看着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思绪飘向了远方,家乡的亲人,是否也在仰望同一轮明月,也在思念着我呢?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月夜,是心灵的栖息地,是情感的寄托处。在楼顶的高处,我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找到了那份深深的归属感。只要抬头望向那轮明月,我的心便会回到家乡那个温暖的港湾。
或许,这就是中秋节的意义所在,它让我们在月圆之夜,感受那份浓浓的亲情与思念。楼下传来王菲的《水调歌头》打破了沉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听着听着,我的眼便模糊了。中秋月圆心归时,想必东坡先生那时的思乡之情,和我现在差不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