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中秋同赏咏月诗

2024-09-13 09:49:37

□ 夏俊山

 

“最美莫过中秋月,情到深时月更圆。”在中华民族心灵的河流上,中秋不仅是一个喜庆的节日,也是一种深沉的感念。千古以来,一轮明月不知激起过多少诗人的灵感与诗情。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三千年前,《诗经·月出》已经描绘了最皎洁的月光、最美丽的女子、最深情的爱慕。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千里寄相思”距今已近两千年。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残月如弓,新月如眉,满月如镜。月亮的变化让初唐诗人张若虚思绪飞扬,他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艺术境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盛唐诗人李白对明月似乎情有独钟,写中秋之月的诗作又多又好,尤其是他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千百年来,激发了无数读者的想象。诗人兴之所至,不仅以月为友,还要“揽”入怀中。

同样是盛唐诗人,杜甫好像没有李白那么浪漫,他更关注现实生活。面对一轮中秋月,杜甫想到的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的是“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人身在异地,想要诉说的是思乡之情、思亲之情。

中唐诗人白居易和刘禹锡对赏月别有一番情愫。白居易由中秋月夜的美景,想到的是友人:“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刘禹锡中秋赏月,写出了愉快的心情和富有哲理的思考。“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均十分多情。徜徉在月光之下,李商隐想到的最美丽的中秋神话,写下“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名句,杜牧心仪的是美女:“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名士风流,可见一斑。

由唐而五代,后主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寂寞的其实是作者,新月如钩,钩起他多少回忆,多少旧恨新愁?

到了宋代,诗人李朴《中秋》写道:“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诗作把中秋夜空描写得浩瀚广阔,把中秋明月描写得明亮如镜,把月下气氛描写得静谧如诗,然后驰骋想象。好一幅中秋月圆水墨仙境!

广义的诗包括词。“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被罢官之后,仍然一腔豪情,不忘东山再起,不满王安石变法,数次被贬的苏轼在某年中秋节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通篇咏月,却处处关乎人事,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感叹宇宙的流转和人生的悲欢离合。他在另一首《中秋月》中写道:“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难得共赏中秋月,终究兄弟要分手,苏轼的哀伤与感慨溢于言表。

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词人,并称“苏辛”,他在词中写道:“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借月亮,辛弃疾抒写对执政者屈辱求和的不满,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而岳飞的诗句“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民族英雄戎马倥偬的雄姿。

中秋节合家团聚,尝饼赏月,如果再同赏咏月诗,感受中华精神之风、文化之魂,或许更有意义。

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