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有捕鱼经历的童年是幸福的

2024-09-20 09:36:40

□ 罗鹤军

 

《走,捉鱼去》是家乡作家刘春龙先生讲述童年时代捕鱼故事的一本散文集。吃鱼没有取鱼乐,34篇文章讲述了34种各不相同的捕鱼观渔场景。阅读这些氤氲着乡土气息的文章,仿佛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垛田、走进河沟、走进田野,看到了一幅一幅充满生气的乡村捕钓场景。

“写下这些渔事故事,我的用意很简单,就是想唤起本该属于孩子们的童真,让他们知道,除了课业之外,还有一片本该属于他们的放飞自我的天地,以及那片天地里的渔趣。”作者讲述故乡渔事,回味昨日渔趣,不禁想起了现在的孩子。水乡的孩子对河流里的游鱼认识多少?他们认识几种渔具,又会几种捕钓之法呢?现在的孩子还有自己的童年吗?

童年经历是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阅读中相遇,阅读作者的捕鱼故事,我会自然想起亲身经历的捕鱼观渔场景。那一个一个的瞬间在这一刻被唤醒——

“水乡人家,庄前屋后就是小河。想趟螺蛳了,站在河边,将趟网支在河沿,网口挨着河底,使劲往前‘趟’就是了。”(《趟螺蛳》)乡下孩子少有不会趟网的。上世纪80年代,我曾看见父亲动手做趟网,扛着趟网到蚌蜒河畔趟鱼趟虾趟螺蛳,拎着鱼篓的少年不顾烈日晒红了臂膀,只为那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也有大小不一的螺螺儿夹杂在水草之间。

《摸“呆子”》说的是在水码头上摸虎头鲨。1986年我在茅山联合中学上初中,早晨拿着毛巾、牙刷到河边洗漱;饭吃好了,自己到水码头去洗碗筷;口渴了,约上三五同学到河边去喝水。最难忘的就是在码头边砖石下摸虎头鲨,和作者描写的场景几乎是一模一样。“记得还在上小学,学校边上有座小桥,小桥下就有一个水码头,我常在课间一个人偷偷去摸虎头鲨,沿着水下的砖石缝慢慢摸过去,常会摸到一层滑腻腻、软绵绵的东西……”水码头由于人们洗菜洗碗,虎头鲨总是隐藏在水下的砖石间觅食、憩息……虎头鲨在今天的餐桌上可谓是一道大菜,只是记不清昔日我摸到的那只虎头鲨是什么味道?

“所谓‘爬’,其实就是包抄的意思。大家随机散开,一人一个沟头,蹚下去,手脚并用,相向而行。你别说,这一招,还真灵。”“墒沟里的鱼还真不少,都是三五成群的鲫鱼。鱼儿见有人来,一个劲直往前窜。”(《爬墒沟》)烈日当头,我和表哥国民走到西纪村东五队田埂时,忽然听到墒沟里传来“拨剌拨剌”的水声,加快步伐,跑近一看,墒沟里的水已经很少了,几条鲫鱼在泥水间蹦跳挣扎。我和表哥挽起裤脚,下水包抄,一网打尽。用草搓绳串起鱼儿,藏在草丛深处,等放学来取。

“农人把满仓的泥攉到泥坞塘里,沤草窖,作肥料。第二天起早再来看看,常有意外收获。经过一夜的沉淀,塘面上竟是密密一层螺蛳和鱼虾,那是昨天的漏网者。”《罱鱼》,极富画面感的描述,只有真正经历过水乡农事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罱泥、罱鱼,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前者取泥,后者取鱼。不过罱泥呢,也有意外惊喜,我是见过罱泥的,在父辈的口中得知罱泥罱到一条煮了六大碗的黑乌鱼;跟着“拿船”的小姑姑在村北兴姜河罱泥,北风呼啸夜深沉,一晚上,世华伯就罱到了七八条活蹦乱跳的昂刺鱼。

我曾在一篇小文《上学路上》回忆自己的捉鱼体验:翻过小山坡是一片开阔地,一个四周长着芦苇的方形池塘就出现在眼前。大大小小的红头龙虾张牙舞爪,耀武扬威。当你伸手想要去捉它时,它就甩起雏鸡翎般的长触角,用力一蹦,逃了;泥鳅慵懒地躺在淤泥上“晒阳”,当你靠近它时,它一甩尾巴,搅起一滩浑水,藏起来了;柔柔的水草,轻轻静静地漂荡在水面,小鱼、小蟹在水草的缝隙里快乐地嬉戏。

……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走,捉鱼去》,阅读、感受、想象这些趣味盎然、充满生气的捉鱼游戏,还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兜网”“虾罾”“绰网”“抛叉”“扒沟”,这些捉鱼的工具我闻所未闻,我猜测兴化沙沟渔文化博物馆里可能会有相关的捕鱼器械。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瓦钓”“罩青窠”“逮‘吃水’”“挖河蛏”“张甲鱼”“放老鸦”让我感到惊异,作者对水乡渔事怎么如此博学精通呢?

一个偶然的场合,我有机会听作者讲述,那是一次中外作家对谈,作者讲述自己驱车前往沙沟寻访老渔民,听他介绍捕鱼家什和捕鱼技艺……夜深两人抵足而眠,乡野的风透过农舍的墙缝吹进屋内,还夹杂着淡淡的鱼腥味。那一夜以后,当刘春龙再次前往湖荡农舍寻访的时候,老人已经逝去,不能不说是深深的遗憾。

“走,捉鱼去!”钓鱼、叉鱼、网鱼、捉泥鳅、寻黄鳝、抠螃蟹……那时的水乡孩子,哪个不是这方面的高手?童年渔事,分享的是难以磨灭的记忆,唤醒的是对乡村田野的向往和期待。有捕鱼经历的童年是幸福的。

走,捉鱼去!

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