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民歌
文/刘春龙
垛田有个村子叫张皮垛。你问村里人村名的来历。年轻人未必知道,老年人或许会说,最早来此落户的是个姓张的皮匠吧?这个似可相信,垛田好多村名都这么来的。但你如果要问,张皮垛最出名的是什么?几乎所有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哭青菜啊。
哭青菜?是的,就是哭青菜,一首民歌,全名叫《张皮垛哭青菜》。
我是垛田人,当然知道这首歌了,想起第一次听还是在1986年。乡里举办冬训班,上千人挤坐在脱水蔬菜厂职工食堂里,一场报告过后,主持人忽然安排了唱歌,想是为了活跃气氛。一片掌声中,就见一个40岁左右的妇女大大方方走到台前,清了清嗓子,就唱开了:
“提起了青菜真悲伤,苦伤心儿哟,起早带晚把垛上,浇水浇菜日夜忙啊,我的个亲娘哎——”
身边有人说了歌名,《张皮垛哭青菜》。我的第一印象,这曲调太过伤感了。随着演唱者声泪俱下的表现,周边渐渐听不到一点杂音,与刚才的会场纪律形成强烈的反差。
这歌共有五段,说实话,我是煎熬着听到最后一段的:
“恨人不恨旁一个哦、孬中央哟,还乡团领路来相帮,弄得我家破人亡哦、杀千刀儿哎——”
这哪是唱歌啊,分明就是“哭丧”。一曲下来,到处都在抽泣,有的妇女都哭出声了,再看男同志,一个个眼眶红红的。第二场报告又开讲了,好多人还没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
那时也是年轻,并不晓得这歌的深意,以为只是旧社会一首普通民歌,主持人也没说,好像谁都应该知道似的。后来又在多个场合听不同的人唱过这首歌,感觉除了伤心还是伤心。
没想到隔了八九年,我见到了这歌的原创者,更没想到竟是从垛田走出去的老县长张松发。张松发1922年出生于张皮垛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轻时就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坚守在地方开展革命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区长、区委书记等职。1956年6月任兴化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文革”期间受到冲击,1979年平反恢复工作。1983年离休。
那是1995年,兴化市委布置“写史立标”工作,所有乡镇都要征集革命斗争故事,编印群英谱。我是乡宣传委员,理所当然担起了此项任务。记得召开座谈会时,请来了几位曾经在垛田地区战斗过的老前辈,老县长自然也在其中。
其时老人已70多岁了,性格温厚,慢条斯理地讲着自己的过往,看不到一点炫耀和抱怨,就像一个旁观者讲述别人的故事。老人对我们提出的甚至有点过分的要求,都是满口答应,还提供了近两万字的回忆文章。
就在这次座谈会上,有老同志开玩笑,说张县长的一首歌就是一支部队。我们不知何意,老人这才介绍:1946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垛上的青菜都冻坏了,而国民党不但苛捐杂税一分不减,还变本加厉欺压百姓,我就联合村里十多个人投奔新四军。那时就想编个唱词,诉说菜农的痛苦,揭露国民党的暴行。曲子一定要悲,想到了“讨饭调”,再与本地民歌相融合,就有了这个《张皮垛哭青菜》。
老人说完,还即兴唱了两段。我们请老人整理出歌词,连同他的回忆文章,一并收入《烽火菜花魂》一书中。老人还告诉我们,这歌在不断传唱中又添加了新的内容,曲调也有了一些改变。老人还说到一件事,1959年,张皮垛的油菜籽单产曾创全国最高。继而满脸欣慰道,从“哭青菜”到“垛田油菜、全国挂帅”,这也不枉我们过去闹革命的付出啊!
从那以后,再听《张皮垛哭青菜》就有了更多的亲切感、自豪感,也才真正知道这首歌的影响之大,传播之广。无论战争年代发动群众、鼓舞士气、夺取胜利,还是和平时期弘扬革命精神、激发建设热情,这首歌的意义无疑是得到充分肯定的。现在,兴化人只要提到张皮垛,必说《哭青菜》;只要谈到垛田乃至兴化革命历史,《张皮垛哭青菜》是个必然的话题。后来我调到别的乡镇,这首歌也就听得少了。
前几年,因工作关系去张皮垛的机会多了。那天,我想再听一次《张皮垛哭青菜》。原想找三四个会唱的就行了,没想到来了十几个老人。那个三十多年前在冬训班上唱歌的也来了,她叫邵翠英,当过村妇联主任,都75岁了,看得出岁月在她身上留下的沧桑。这么多年来,她对这首歌的热情始终不减,主动唱起来了。这回多了二胡伴奏,还有一个男声道白。女声演唱一句,男声道白一句,都是问话式的,最后两人合唱,一改前面的大哭大悲,变得热烈而欢快,一听就是陕北民歌《拥军花鼓》的曲调:
“东方发白天刚亮,来了救星共产党,领导我们向前进,老百姓翻身把家当。”
这是以前从未见过听过的,老人们都说这个演唱最接近老县长当初的版本。听到这边“哭青菜”,门口一下子围拢来几十个人。在大家近乎起哄的央求下,又有一女一男来了个清唱,先是64岁的张扣年,后是87岁的赵永列。这时场内场外互动起来了,你请他唱这个,他请你唱那个,笑闹声不断,让人想起大集体年代,还有那些年的冬训班。
唱也唱了,闹也闹了,那个道白的刘鹤荣老人又讲了个故事。说有一年,他到永丰圩卖大菜(青菜的一种,也叫腌菜)。傍晚到了一个村子,村里人听说是垛田张皮垛的,就问他会唱《哭青菜》吗?刘鹤荣当然会了,那人连忙把队长请来一块听。刘鹤荣一曲唱罢,岸上人一片唏嘘,队长哽咽着说,垛上人真苦啊,你的青菜,我们全包了。果然,第二天一早,两船大菜,一万五六千斤呢,一“抢”而空……
老县长2010年“走”了。当初创作这首歌时,老人家哪会想到流传至今呢,更不会想到家乡会因他的这首歌而出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