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行吟泽畔

2024-11-08 11:47:35

□ 文/汪夕禄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历史的演进正如所言,楚人陈胜振臂于大泽乡,建政权“张楚”。项羽继之,号为“西楚霸王”,后刘邦灭秦,邦亦楚人。可以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并非虚言。楚国地大物博,民风强悍,加上楚怀王客死异乡不得归国,整个楚国被秦人玩弄于股掌之上而引发了楚人深沉的悲哀,而最终转变成为刻骨的仇恨。

屈原没有看到楚人灭秦。作为“三闾大夫”,他掌管着楚国屈、景、昭三姓的家族事务。不仅如此,他还是楚王跟前不可缺少的智囊,楚国很多政令都出自他手。可是,后来遭奸佞离间,被楚王疏远,让他深感难以接受。他有一颗纯洁的灵魂,正因为此,他还拥有一颗痛苦的灵魂。纯洁与痛苦相伴,他的身体被放逐的同时,他将自己的精神也放逐了。这是屈原个人的悲剧,但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悲剧,才有了中华民族文学瑰宝的一个源头。在长江之畔、草泽之侧,他吟诵着自己痛苦灵魂结晶成的诗歌,那些诗歌像清晨弥漫于水面上的晨雾,缥缈而令人难以企及。仔细听,那是世上最美的鸟啼出的最美的声音。可惜,没有人愿意停下来听一听他的歌声。曾经强盛一时,威震诸侯的楚国,正不可逆转地走着下坡路。被放逐的屈原行走在楚国的山川河流之中,吟唱于水泽之畔,史称“行吟泽畔”。

他想起前辈昭阳,那时候,昭阳攻越国,杀死越国国君无疆。又攻魏国,得襄陵等八邑,诸侯震悚,无人敢发一言。那才是真正的霸业,如果就那样下去,谁知道会怎样呢?后来昭阳将军激流勇退了。唉,昭阳和自己一样,得罪了小人。他因为和氏璧而得罪了张仪,楚国才遭此奇耻大辱。我要去看看将军,听说他墓上的草已经长得很高了。屈原记得那个地方,“古渤海之地”,广阔无垠,可是可能利用的地方太小了。作为楚国的“三闾大夫”,名义上的族长,他曾经去过那里。现在将军已亡,世界上再无将军,我还得去看看他呀!

屈原佩带着兰草,穿着他标志性的奇服,一路行吟向东,一直到达昭阳采邑那片茫茫大泽中的一块土地。那时,那片土地还没有名字,经过昭阳的开垦,已经初显出气象。阳山脚下,大泽之畔,屈原流连于此。

后来的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的兴化县志如此记载:

“屈原,楚怀王左徒,掌屈、景、昭三族,故云‘三闾大夫’。嬖臣子兰谮逐原,原作《离骚》、《九歌》诸篇,以寓其志,投汨罗而死。兴邑,楚故地,因立祠,并祀其姊女媭。”同时,古迹篇云:“三闾庙。兴本楚地,慎靓时,为昭阳食邑。屈原世掌屈、景、昭三族,故云‘三闾大夫’。因立庙于此祀之。”

以后县志多取此说。

此处提到的祠庙,即是三闾大夫庙,也即“昭阳十二景”中的“三闾遗庙”。三闾大夫庙建筑年代略晚于“阳山夕照”的山子庙,它与“木塔晴霞”的敕建木塔禅寺,都建于唐代。

邑人把庙建在了兴化城南的水边,此水名曰沧浪溪,取《渔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胡志当中对“三闾遗庙”胜迹的描述颇能体现兴化人对屈原的感情:

读《离骚》,赋湘罗,遐哉渺矣,每登遗庙,情况凄然。

如今,三闾遗庙遗址早已废圮为尘埃。既然现实中的三闾遗庙已经消失,那就只能通过想象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推断,并且借助前人的诗文和闾巷野老的讲述再现三闾遗庙当年的风貌。

那座曾经的祠庙,是城南沧浪碧水边最引人注意的建筑。它前后三进主殿,东西两个配殿,整个建筑群呈现典型的唐代风格,看上去恢宏壮观,气势不凡。

像大多数寺院建筑一样,三闾遗庙的大门两侧立有一对高大古朴的石狮子,青石材质,活灵活现,似乎随时准备离开山门到沧浪河畔玩耍。

大门的上方嵌着石质阴刻楷书“三闾大夫庙”门额,不知是谁的手笔,线条飘逸,超凡脱俗。

走进大门,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拦在跟前,正面是屈原站立于汩罗江畔苦苦寻觅的单线素描画像。削瘦的诗人,佩香草带芝兰,形容憔悴,神色落寂。画像两侧的对联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悲剧情怀:“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石碑东西两侧的墙壁上,镶嵌着《离骚》《九章》《九歌》等散发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精彩篇章。那些带着楚地特色的瑰丽词句把人们带到了神奇的楚国大地之上,再次感受屈原的伟大与不朽。

向北出了前殿,是个宽阔的庭院。院子里植了不少幽兰翠草,绿意盎然,香气四溢。在一片绿色当中,立着一尊高大的石香炉,香炉的正面刻有五个篆体大字——“三闾大夫庙”。

石香炉的另一面,正对着正殿大门。正殿为“屈子殿”,是整个建筑的主体部分,里面的陈设较前殿要复杂得多。最显眼的是一尊屈原的彩色塑像,与前殿的线描画像相比,显得庄重严肃。塑像隐在帷幔神龛之内,少了潇洒的气质,更多了忧国忧民的神色,像是在思考楚国的未来究竟应该走向何处?

在屈原彩像前面东西两侧有4根黑漆殿柱,上面镌刻着闻名于世的两副楹联。前两根殿柱上的楹联为:“千古忠贞千古仰,一生清醒一生忧。”写出了屈原对楚国忠贞不渝,由于对国家大事看得过于清醒而忧虑一生的真实写照。后两根殿柱上的楹联是:“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是清乾隆时的举人,曾任刑部右侍郎的秦瀛为屈子祠写的,联中嵌入了屈原的作品《招魂》《九歌》《呵壁》(即《天问》),作者既赞美了屈原崇高的品德,又凭吊了屈原自沉的那一江春水。

出了屈子殿向北就是“女媭殿”。“女媭”这个女人在屈原的生活当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关于她的身份,说法较多。一般认为是屈原的姐姐。这个姐姐非常关心他的弟弟,看到弟弟受奸人中伤,自己却无能为力,心里非常着急,只能不停地劝告屈原做人不要太直,要懂得为自己着想,保护自己。所以《离骚》里有“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之说。

另一种说法,女媭是屈原的女儿。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十日才被打捞起来,不幸头部被大鱼咬去一半,他的女儿女媭给他配上半个金头,安葬于汨罗山。不久,反对屈原的楚国贵族,借口掘墓鞭尸,欲夺金头。女媭闻之,便以罗裙兜土赶筑疑冢。她的精神感动了周围的百姓,大家鼎力相助,一夜之间便修起了形似小山的11座疑冢。屈原得以避免死后受辱。

还有一种说法,朱熹提出来的,他在《楚辞辨证》中认为女媭为女之贱者,女媭乃是屈原之妾,这种说法流传不广。

“女媭殿”除女媭塑像外,墙壁上的壁画也特别引人注目,上面彩绘着端午节人们为纪念屈原而举办龙舟竞渡的盛大场景。与之相呼应,大殿两侧的配殿堆满了龙舟竞渡时使用的龙舟、锣鼓、彩旗等物品。三闾遗庙兴盛时,香客盈门,端午尤为热闹。屈原作为兴化的人文始祖,邑人既尊敬又同情他,将更多的关注给了他。

明代洪熙元年(1425年)高穀祭拜屈原,目睹三闾大夫庙荒草丛生、年久失修的凄惨状况,不由心生感慨,赋《三闾遗庙》诗一首:

“孤忠一片委清波,留得芳名永不磨。雅志未酬缘命薄,高才欲骋奈时何!衣冠寂寂蒙尘土,门径萧萧长绿萝。欲赋招魂无处所,一庭秋草夕阳多。”

同时,高穀参考旧志将此景命名为“三闾遗庙”,列入“昭阳十景”。

明万历九年(1581年),时任兴化知县的凌登瀛又将“三闾遗庙”列入“昭阳十二景”,并赋诗纪念:

“屈子沉湘潭,兹来几千祀。楚宫久烟灭,秦关亦榛圮。独有怀沙篇,至今满人齿。不朽谅有在,文章亦尔尔,寄言采芳人,中流有兰芷。”

后来由于战火及自然灾害,三闾大夫庙几经辗转移址。

清嘉庆年间,兴化县税务所将办公场所设在三闾大夫庙内,同时在大殿内增设财神像。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兴化知县觉得财神与屈原并祀不妥,于是将屈原像移至拱极台,供奉于景贤祠内,其姊女媭仍祀在原处。4年以后,知县周际华将城内北小街净莲庵改建为忠孝节烈总祠,将女媭移至总祠前室,并配以神龛供奉。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屈原像又移至儒学街文昌阁内。

清同治九年(1870年),知县俞麟年重修拱极台,将景贤祠改为屈子祠,又将屈原像由文昌阁移入屈子祠。

上世纪40年代,战火纷飞,三闾大夫庙、文昌阁、拱极台均受损严重,直到倾毁。

1996年10月,兴化市人民政府重建拱极台,将屈原画像供奉于海光楼东侧屈子祠中。

兴化在江淮东部,古时濒海,远离楚国腹地。历史上曾先后隶属于吴、越,公元前334年,楚国上柱国昭阳灭越国,兴化划入楚国版图。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当中,吴文化与楚文化一直影响着兴化,形成了独特的兴化文化。昭阳因战功得今兴化一带为食邑,亲率楚国子弟开发,古代兴化便以昭阳为名。屈原与昭阳为同时代人,且“为怀王左徒,世掌昭屈景三族,称三闾大夫,邑属昭阳,即为其所隶”(《咸丰重修兴化县志》)。

既然如此,按理兴化地区当时也应该是屈原的管辖范围,按照屈原办事认真的风格,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曾经来过兴化。当然,这已经无据可考。但是,兴化的百姓一直对屈原怀有深厚的感情,将其与昭阳一起列为自己的人文始祖。

楚人念旧重感情,无论是客死异乡的楚怀王,还是怀沙沉江的屈原,人们都深深地怀念着他们。特别是屈原,他的忠贞专一、百折不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为楚地百姓所敬。所以,屈原沉江之后,楚人害怕其遗体为鱼所坏,用竹叶裹米置江中,祈求河神保护屈原遗体。

《续齐谐记》载: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

兴化如今风俗仍是如此。

另有“龙舟竞渡”风俗,与屈原相关。胡志风俗篇载“端午”:

悬艾,佩菖蒲。饮雄黄酒。小儿系彩线于手足。龙舟竞渡,角黍馈遗,屈原遗事也。

当时的龙舟竞渡是兴化的一大盛事。

端午日,参加竞渡的人先到竞渡庙举行各种仪式。竞渡庙在今韩公祠巷内。巷内原有的韩公祠,即由古竞渡庙改建,所以后人只知韩公祠,不知竞渡庙。其实竞渡庙亦是为纪念屈原而建,至于建于哪个年代,似已不可考。它与建于唐代的“三闾大夫庙”和清代的“屈子祠”共同构成了兴化屈原文化源远流长的明证。

龙舟竞渡的陆上仪式都在竞渡庙里举行,一应仪仗也存放在庙里。

竞渡前必先祭拜屈原,将龙头供在祠中,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人们祭祀屈原和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上)

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