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兴化文脉溯源

2024-11-15 09:57:45

□ 文/征夫

 

“兴盛教化”之兴化,古称昭阳、楚水。这里为江苏省中部里下河腹地的县级市,是一个文脉悠远、人杰地灵、钟灵毓秀、英才辈出之所在。

兴化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古发现,兴化的人类历史,可上溯到7000多年前;据史料记载,兴化的人文历史,可追寻到2300多年前。

兴化可以说人文荟萃、群星闪耀。历史上共有262人考中举人,105人及第进士,李春芳、解学熊分别高中文、武状元;中国历史上596名状元中仅有45人官至宰相,李春芳有幸成为少有的“状元宰相”,实为兴化的骄傲。

 

史前文化

 

7000多年前,当里下河地区湖荡沼泽、洼地平原地貌初步形成,兴化大地上就已经拓荒并留下先民耀目的足迹,出现了史前文明的曙光,播下了史前文化的种子。

兴化史前先民们在狩猎采集的基础上,逐渐学会了原始的建房、纺织、钻孔和钻木取火等技能,并拥有深沟高坎的安全意识及防御构筑,初步体现在水网之中改造环境和守护家园的能力。

近几十年来,在兴化境内,文史专家已考古发掘草堰港遗址、影山头遗址、蒋庄遗址、东古遗址和南荡遗址,纷纷寻觅到兴化的史前文明、文化和文脉。

 

人文始祖

 

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战国时期楚国令尹、上柱国将军昭阳统兵伐魏,在“襄陵之战”中大败魏军,勇夺八城,威震六国,怀王因其战功将濒临黄海之地(今兴化)封为昭阳食邑。昭阳遂率屈、景、昭三姓子弟来到封邑,开始了垦荒种植、渔猎煮盐的创业历程,启动了这方水土的开发与拓展,昭阳由此成为兴化的“人文始祖”。

昭阳殁后,葬于邑西,封土成丘,形成昭阳山(简称阳山),上设祠堂“昭阳庙”(又称山子庙);每当傍晚时分,残阳如血,碧水如镜,殿宇巍峨,古墓苍翠,气势雄浑,突兀于荒原平川之上,因此成为“昭阳夕照”之景。

“有美昭阳君,渥惠在黔黎。”为感恩纪怀兴化始祖,人们将楚水大地命名为昭阳。从此,他那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激流勇退的隐逸情怀及宠辱不惊的平和心态,已融入这片土地上水乡儿女的血脉之中。

 

文脉源起

 

正当昭阳率族亲子民来到食邑之地兴化,作为主管教育的“三闾大夫”屈原也随之而来,经常行吟于楚水泽畔,找寻他理想的“香草美人”,并写下许多感时忧民的诗篇。

兴化人民感怀于这位爱国诗人,于唐代开元年间在城南建起三闾大夫庙,以供奉屈原及他的胞姐女媭,并将庙前溪河命名为沧浪河。

自此,“三闾遗庙”被列入“昭阳十二景”,兴化悠长的文脉,或可追溯至此。屈原那《楚辞》的不朽诗篇,永远滋养着兴化人民;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高洁情志,始终激励着兴化人民。

文正流风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吴县(今苏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1023年,34岁的范仲淹任兴化知县,任职虽仅三年多,但对兴化经济发展尤其是文脉根植影响深远。

在任期内,他率民众修筑“捍海堰”,有效解决了里下河地区的海潮之患,给水乡人民带来无限福泽;他招流散,励农事,建园林,兴城市,厚风俗,严吏治,以自己的廉洁奉公给兴化留下独特于江淮的景范文化。

范仲淹在兴化最令人感戴和怀念的,莫过于“以儒兴学之基”。1026年,他在南城外沧浪河畔建兴化文庙,在庙内设立兴化有史以来第一所官办学校兴化学宫,开一代学风,奠兴化文脉,从此兴化人文蔚起,文风兴盛。

 

明朝三相

 

高谷,字世用,号育斋、桧轩老翁,是兴化历史上第一位相国。他官历明代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被尊为“五朝元老”;他于景泰年间擢升内阁宰辅,于天顺元年短暂继任内阁首辅;他诗歌、书法俱佳,著有《育斋集》80卷、《诗集》17卷、《归田》3卷和《拾遗》1卷。

李春芳,字子实,号石麓,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廷试中喜中状元。他于隆庆年间任内阁首辅,被尊为“状元宰相”;他著有《贻安堂集》10卷,并以“华阳洞主人”名号校修《西游记》。

吴甡,字鹿友,号耑愚,晚号柴庵,崇祯十六年(1643)任东阁大学士,为明朝内阁次辅,被誉为“救时良相”。在兴化四牌楼上,为其立匾“平章纶阁”;他著有《柴庵诗文集》《柴庵疏稿》《嘉遁堂集》《安危注》《寤言》和《忆记》。

 

明朝三杰

 

施耐庵,名耳,又名彦端、肇端,字子安,号耐庵,元明兴化贤达。他一生勤勉好学,惊为文才好、武艺好、医术好之“三好先生”,史称“千秋才人”;他所著《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章回体小说,被誉为“中国长篇小说之父”;“左手郑板桥、右手施耐庵”“板桥故里、水浒摇篮”,是对他及板桥的最高褒奖。

陆西星,字长庚,号潜虚,又号方壶外史、蕴空居士,明朝兴化道教家、文学家。他不慕功名利禄,不羡科举场而热衷道教场,于兴化海子池方壶岛上结北海草堂,潜心于道学,终成道教内丹东派创始人;他道教著述不辍,所著集编为《方壶外史》8卷;他还创作长篇神怪小说《封神演义》,写作大量诗文,主修《兴化县志》,为他赢得文学家之殊荣。

宗臣,字子相,号方城山人,宋代兴化抗金名将宗泽后人,明代嘉靖进士、文学家。他官至福建提学副使,敢于与奸相严嵩作斗争,勇于抗击倭寇,英年早逝,卒于任上;《报刘一丈书》《寄人一首》《西征记》为其代表作,与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并称“嘉靖七子”(“后七子”)。

 

板桥遗风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兴化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清廉知县,“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为其真实写照。他既是大名鼎鼎、享誉中外的历史名人,又是璀璨夺目、闪烁古今的兴化名片,更是个性独特、情趣盎然的前辈贤达。

他擅画兰竹石,独创“六分半书”板桥体,创作《郑板桥诗书画精品》《潍县竹枝词》40首、《板桥道情》10首和《板桥家书》16封,诗书画堪称“三绝”;他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12载,清廉为官,勤政为民,体察民情,关注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凸显他亲民爱民的本色;他愤然辞官后,重回“扬州画派”艺术天地,成为“扬州八怪”之首。

他既是通才、大家,又是奇才、怪人。他以正直、率真、奇异、怪诞、雅趣之性情,培育了他独树一帜之诗书画精品饮誉中外,成就了他引领“扬州八怪”之书画风潮席卷古今,决定了他心系百姓之民本思想震烁官场,也造就了他爱憎分明之孤傲形象铭刻千古。

 

清代三儒

 

刘熙载,字伯简,号融斋,晚号寤崖子,兴化籍晚清官宦学者、语言学家、诗人、书法家、教育家和文艺评论家。他致力于亦官亦隐的为官、教学和著述,享有“与刘勰齐名,与郑板桥比肩,与黑格尔媲美”之盛誉;他官至浙江学政,但在为官间隙及卸任之后,先后在山东禹城书馆、武汉江汉书院和上海龙门书院任教,可谓“名在国史、泽在胶庠”的国学鸿儒;他毕生著作等身,除写作《持志塾言》《四音定切》《说文双声》《说文叠韵》《制艺书存》《昨非集》《游艺约言》《寤崖子传》和《古桐书屋六种》外,他最大的贡献当属创作煌煌巨制《艺概》,并因此荣膺“东方黑格尔”之美誉。

任大椿,字幼植,又字子田,清廷兴化学者、著名经学家、近代文化巨匠。他官历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员外郎、郎中和御史,为扬州学派前期代表人物,又为徽派朴学名家;他仕途不顺,为官清廉,家境贫寒,潜心学问,卒于任上,无钱办丧;他致力著述《字林》《弁服释例》《深衣释例》《小学钩沉》和《子田诗集》,后人赞其为“纷纶五经”“文化巨擘”。

李鱓,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李春芳六世孙,工诗文书画,为“扬州八怪”之一。他于乾隆三年,曾短暂出任山东滕县知县,政绩卓然,颇得民心,因忤权贵而辞官;他之前曾被康熙帝钦取为宫廷画师,史称“盛世画仙”;他致仕后加入扬州画派,与郑板桥惺惺相惜,将主要精力用于书画创作,尤以花卉虫鸟、怪石虬树画作闻名于世。

 

民国风范

 

民国尽管为时不长,且迭逢乱世,然而兴化于文学、经学等文化领域,依然涌现出文化名人的身影,赓续兴化的文脉,展现大师的风范。

刘韵琴,名羽诜,刘熙载孙女,近现代文学家。她继承家学传统,曾就读于南京女校,接受新文化;她先于1915年被聘为上海《中国新报》记者,成为国内最早的女新闻记者;后又担任马来西亚华侨女子学校校长,致力于教书育人与传播国学;她勤于文学创作,以写作诗词、散文和短篇小说为主,出版了《韵琴诗词》《韵琴杂著》,《大公子》成为我国近现代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她因此被称为我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位女作家。

李详,字审言,晚号窳叟,文学家、学者、国学大师,为扬州学派后期代表人物。1923年,他受聘为东南大学国文教授;他工诗文考证,在骈文、方志、金石和目录学等方面皆有建树;他著作丰富,所著《枫园艺友录》18卷,解放后被北京图书馆典藏。

今日之兴化,文脉长存,文化流芳,文学繁荣。毕飞宇、王干、朱辉、庞余亮、顾保孜、刘仁前和金倜等文学精英纷纷涌现,“中国文学之乡”“中国小说之乡”“中国国象之乡”名不虚传。诚如明朝万历年间兴化知县欧阳东凤所言:“兴化文脉,人文蔚起,学问好修,不减邹鲁。”

1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