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古名胜南津烟树探寻
□ 吴加华
津高南望路遥通,烟树苍茫翳碧空。万井人家春色里,数声啼鸟夕阳中。繁枝影浸平桥水,落絮迎香小径风。多少征帆从此去,长条无计挽匆匆。
南津烟树,曾经是兴化名胜,明高谷列为昭阳十景之一。高谷这首诗,生动地揭示了古南津之美,各垛岛烟树苍茫,水天空阔,津渡遥通,古亭掩映,鸥鸟翔集,游鱼穿梭。井,原义是殷商每纵横三百步形成一里的井田,“万井人家”表示千家万户。中二联以诗化的语言,描绘了田园秀色。兴化城区的征帆从南津出发,驶向海陵、高邮,通三江达五湖。
那么,兴化南津,究竟在哪里呢?
笔者查阅县志并实地探寻,发现文峰大桥下姜堰河口或直港河口以西、南官河口、山子河口以东这段水域(今名车路河),就是古南津的遗存。自直港河口至南官河口,长1.8公里,宽60米-80米。其北侧陆域宽200米-740米,推测明代南津水域两岸垛岛之间最近距离宽约120米-300米。
古南津有两段开阔水域,一是狭义的南津,南官河、山子河会合处;二是白马津,汇入车路河、梓辛河、姜堰河、西港、直港河水,与东门泊相邻。二津之间的水道,也是古南津水域。
《兴化县志》为古南津的界定,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高邮、海陵二水北流,合于务子,曲折向城东驰,停为巨潴,名曰‘南津’。”这段话是说,高邮斜丰港、海陵卤汀河北流到兴化陵亭阁瓠子角会合,汇入兴化南官河,曲折北流,因与山子河、车路河、梓辛河、姜堰河、直港河诸水会合,水面开阔,水流停滞,形成巨潴。这个巨潴(巨大的水域),被称为南津。南来之水自沧浪河曲折东流,在板桥故居外古板桥下引水北流,通过东水关入城,主泓则汇入上官河。《胡志》明确了南津是巨大的水域,也表明南官河口就是南津水域。南津烟树,说明津中洲岛或南津河两岸遍植树木。
沧浪河西南端,与南官河相会,水面浩大,这一段是沧浪河与古南津的重叠区域。《胡志》:“(陈本)曾憩南津濯缨亭。”濯缨亭在南门外沧浪河边南津坊,距南官河口、山子河口不远。渡口、船舶码头,就在濯缨亭(又称接官亭)下。坊以津名,故称南津濯缨亭。
白马将军庙,位于将军庙村,在今将军庙路与直港河东路交叉口附近。有姜堰河与直港河二水注入,形成古南津东端阔大的水面,县志标注为“白马津”。《胡志》:“白马将军庙,一在南关内,一在南津旁。”又,“后复建(白马将军)庙于南津。”将军庙在今直港河河口以南850米。《胡志》说在“南津旁”,这就将直港河口(白马津)以西水域纳入古南津。
《胡志》:“南津,县南关外。”南关外,西南方向为南官河口与山子河口,东南方向为姜堰河口与直港河口,古南水关南距今长安大桥下的车路河北岸700多米。县志再一次指出南津的主体,在南水关以南,前后关合,指证明晰。
古南津湖水从跃进桥下西流之路被兴化古人的聪明才智(筑坝、水工设施)部分阻断,又,由于北侧白涂河口在数百年前就已修建了分水工程(鱼嘴清晰可见),抬高上官河河首水位,迫使一部分水从东、南、北三水关入城,由海子池出西水关,经西荡河注入下官河流向射阳湖,为古大运河(射阳湖段)的繁荣作出贡献。在城区以南,六水来会,水面宽阔,水流平缓,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主泓南岸冲刷,北岸(左岸)回水区泥沙淤积,湖中洲渚,诸如百花洲、花园垛、莲花堡,逐渐连接在一起。尤其是二十世纪70年代车路河整治工程,兴化城南、城东地形地貌发生巨变,水域大大缩小。而今只剩车路河西端河道,依旧流淌着古南津的金露玉液,滋润着水乡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