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孝坊和百岁坊
□ 杨应槐
嘉靖年间,李春芳女儿李如芷嫁夫王之麟,数月后其夫病卒,决意求死。因侍奉病重的婆婆和母亲,为尽孝而暂“苟且偷生”。待婆婆和母亲相继去世后,李女即绝食殉夫,与丈夫合葬于北窑庄,坟高大似陵,被讹称为“皇(王)姑坟”。
李如芷守节尽孝殉夫的事情上报朝廷后,嘉靖颁诏旌表,特在八字桥西堍建节孝牌坊。隆庆五年,李春芳门生知县李代访贞节烈孝,见破旧不堪的双贞祠立愿重修,加祀李氏,改名三贞祠。
城内长安桥南边的长安街中段有“千载贞徽坊”,表彰明末大理寺丞李清母亲张氏年轻守节,抚养幼子成人。牌坊西侧是李清府第,俗称“尚书府”,门额上有三个斗大的楷体白底黑字“学士第”。“千载贞徽”中的“贞”义信守原则,坚定不移,特指女子不失身、不改嫁。“徽”义标志、符号,有美好的意思,表彰张氏贞节美德的事迹及其牌坊会留存千年。
古代,南门外大街西侧天花府北侧巷子内有一户人家,妻子生养儿子后病故。儿子成年后娶了一个贤惠媳妇,可惜儿子未留子嗣就撒手人寰。公公年近半百,常为断绝香火叹息,更为老年生活无人照顾而忧愁,儿媳妇被其感动,而寻思解决的办法。一天儿媳妇扒了一畚箕草灰,叫公公小便草灰上。公公问其何意,儿媳妇说请你照办就行。儿媳妇看到草灰上留下的小便痕迹呈大片深坑状,觉得公公精力未衰,可以娶妻生子,就跪请妈妈劝说妹妹嫁给公公,结果传下后代,因此巷内建立节孝坊而名节孝坊巷。
南城内大街中南段,树德坊南侧约五十米处,有比邻相对的两座牌坊分别镶砌在房屋墙上。东侧节孝坊,旌表陈八房族人。陈八房对面是大门朝东的任大椿“金殿传胪”府第,内有一块“金殿传胪”的木头竖匾,高约6尺,宽约2尺,被嵌在二道门旁坐西朝东的墙上。大门北边东墙上嵌砌着一块白矾石的“双节坊”,长约3尺,高约1尺,上方有“圣旨”字样,下方刻着被旌表人的姓氏,乃任大椿的族人。
东门外家舒巷赵海仙洋楼西大门北侧花圃处,原有一座为解姓婆媳而立的贞节牌坊。清代,解姓几代单传,婆媳守寡后均能苦领幼儿成人,故立贞节牌坊表彰。民国时,牌坊西侧的解姓祖居房屋因家庭贫困又无子嗣而卖给他人,牌坊也被拆毁。
清代康熙年间,祖籍溧阳与史可法(49世)同宗的青年史先庚(53世),因父亲史贻直是帝师,在十七岁时就被朝廷分到江西省湖口县做知县,十九岁被任命为刑部官员,由于年轻不会审理案件而致人死亡。史先庚感到自己才疏学浅,耽误了国家大事,枉受朝廷俸禄,于是服毒自杀殉职。妻子魏氏在丈夫死后,带领遗腹子继川移居兴化并立志不改嫁,一边操持家务、孝敬公婆,一边苦领幼儿。魏氏乃明代兵部尚书魏应嘉后裔,父亲精通国学中医。后来魏氏儿子继川跟外公一边学习经史,一边学习中医,魏氏要求儿子掌握真才实学,不做济世的官员,就做救民的医生。雍正八年,23岁的史继川在昭阳悬壶,成为一代名医。朝廷为此在北闸桥北边四十米处的大街的西侧建立一座旌表魏氏的节孝坊。后来魏氏活到一百岁,朝廷又在北闸桥南边四十米处的大街西侧的巷头北侧建立一座百岁坊。
兴化城有两座百岁坊,另一座在范公祠大门东侧巷头(原三院东南处),两条巷子均叫百岁坊巷。南边的百岁坊是为纪念明代朱元璋麾下骁将张麒后裔庠生张绳武的妻子所立。此外,西郊有个牌坊舍,因有旌表百岁老人刘万鹏的石头牌坊而得名。百岁坊和节孝坊都是石头牌坊,而且均镶立在街巷房屋的山墙或院墙中间。坊额中上方均有“圣旨”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