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弱德持身往不回

2024-12-06 08:35:39

□ 房干森

 

“你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劫波历尽,一片冰心。你一开口,宛如飞天展袖,古今悲喜,荡气回肠。七十年滋兰树蕙,融贯中西;集驼庵之诗话而别开生面,启桃李之芳园而香远益清;‘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态过乐观之生活。’你是擎灯使者,迦陵妙音。”

这是2014年给九十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颁发“首届全球华人国学传播奖”时的颁奖词,真是实至名归。现在,叶嘉莹先生溘然长逝,享年100岁。百年人生,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而于叶嘉莹先生,却是一部用孤独与坚守写就的“弱德”传奇。

叶嘉莹的一生,似乎总是在与苦难相伴。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旧时代的书香世家,从小便埋下了热爱读书的种子。可命运的风暴从不因才情而却步,年少时,战火纷飞,山河破碎,母亲离世,本是在庭院中闲读诗词、畅享静好的少女,被猝然抛进生活的凄风苦雨。成年后,不幸的婚姻反是另一重枷锁,生活满是苦涩。中年丧女,更是致命的一击。然而,叶嘉莹先生没有被击倒,在那些艰难而孤独的日子里,她以诗词为伴,寻找力量,抚平创伤,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了海外,在异国他乡,诗词始终是暗夜里的光。暮年归国,她散尽家财,投身古典诗词普及。名利于她,如云烟过眼,外界喧嚣繁华,难扰其澄澈初心。

叶嘉莹先生用她的一生,为我们演绎了在苦难中如何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打开通往内心宁静与成长的大门。她在诗词教研和吟诵传授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弱德之美”的主张,这是她在研究朱彝尊的词时,因为无法用王国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来一以概之,进而提出的新观点:“德有很多种,有健者之德,有弱者之德——这是我假想的一个名词。它有一种操守,有一种道德,而这个道德是在被压抑之中的,不能够表达出来的,所以我说这种美是一种‘弱德之美’。”2020年10月,由陈传兴执导的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上映,叶嘉莹先生在影片中重申了“弱德之美”:“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在我们的一生中,可能很少会遇到叶嘉莹这样的人,面对那么多坎坷磨难,都没有被摧毁,仍辗转漂泊,投身诗词,“虽九死其犹未悔”。近百年的历史烟云中,无论经历多少至暗时刻,她都用同一份平常心消解生命中的所有创伤,并努力有所坚守和建树。她不是随随便便提出一个观点,而是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这个文学主张——“弱德之美”。实际上,“弱德”指的不是放弃、躺平,不是一种被动的忍受,而是在重压和不利下,仍然去承受、担当,运用自己的力量努力解决问题。叶嘉莹虽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朴素生活,但在94岁寿诞前夕,竟宣布将个人全部财产3500余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她无论什么时候讲课,一定要站着讲。你看她“独立小桥风满袖”地站在那里读诗、讲诗,不就是对人生境界与“弱德之美”的最好注解吗?

遥想往昔,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身影,无一不是于命运的浪潮中,以坦然之姿,守着本心,展示“弱德”的力量和魅力,行于自己的道路。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屡遭贬谪,从黄州的荒僻之地,到岭南的烟瘴之乡,命运的波折未使他颓唐。他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豁达,在贫贱困窘中,品出生活的真味。在黄州的东坡之上,他荷锄而耕,亲炙烟火,那一方小小的菜地,却种下了他对生活无尽的热爱与希望。又如杨绛先生,在那动荡的岁月里,她与钱钟书先生相濡以沫,虽历经磨难,却始终坚守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他们居于简陋的屋舍,却在书海与文字中,构建起一座旁人难以企及的精神殿堂。外界的喧嚣与纷扰,如同过眼云烟,她在自己的世界里,素心而行。无论是面对生活的困厄,还是岁月的静好,她皆以从容之态,诠释着“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富贵,行乎富贵”的真谛。那一本本著作,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在尘世中迷茫的心灵。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里,又何尝不应如此?

“弱德持身往不回”是叶嘉莹倡导的人生哲学,用以描述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弱德之美”不仅代表诗词之美,也反映了叶嘉莹自身的经历和操持——功成名就时,她不逐浮名,不恋安逸;面对往昔苦难,也无半分怨怼,只将一生凝练成智慧,馈于莘莘学子,“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如今先生已逝,百岁人生落幕,可她留下的诗韵墨香,精神风骨,定将激励后来者捧读诗书,静守初心。愿天堂里,叶先生与诗词共赴逍遥,而尘世的我们,接过诗词薪火,铭记她的“弱德”,续写诗词与人生的绝美篇章。

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