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眉弄眼清嗓子 当心儿童抽动症
■/沙爱华
儿童抽动症也称抽动秽语综合症,又称多发性抽动症,过去是个罕见病,现今成了常见病。患儿频繁出现伸头缩脖、皱眉眨眼、咧嘴、喉中不自觉发出“吭吭”声甚或不自主地骂人等现象。许多家长或门诊对此病认识不足,或缺少应有的知识,也由于抽动症临床症状多样,强度不同,而且没有一种症状是该病所特有的,故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如有的家长误认为是患儿间断性的“坏习惯”,不用治疗,会自己痊愈。有时误以为是眼科疾病、咽喉炎、支气管炎、或风湿性舞蹈病、癫痫、多动症等。不少家长用过激言行训斥、打骂孩子,造成患儿心理压力很大,精神更加紧张,病情进一步加重。这不仅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而且给患儿、家庭及社会造成或留下了隐患。由于儿童抽动症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病程长,易反复,需要坚持服药和加强调护,应引起足够的正视。中医治疗儿童抽动症有明确的疗效和独特的优势。
一、怎样识别抽动症?
一位细心的家长偶然发现,家中的小宝贝不停地挤眉、眨眼、耸鼻子、扭肩膀、咬唇、噘嘴、踢腿、跺脚……家长以为是孩子调皮、淘气,责备孩子之后不仅没有改善,情况反而加重了,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症状。焦头烂额的家长求助于医生,才知道孩子患上了儿童抽动症。
顽皮是儿童的天性,作怪样、恶作剧并不足为奇。然而不自主的、无目的的、重复的、快速的挤眉弄眼清嗓子,这就不是顽皮或“坏毛病了”。病的初期,症状较轻,抽动的部位也只有一两个,家长对这个病不认识,把儿童的表现当成坏毛病斥责,甚至有时医生也误诊为沙眼、咽炎等治疗,结果延误病情,给儿童心身带来严重的伤害。
抽动症全称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或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抽动症以多发性运动性抽动或伴发声抽动为特征。男孩发病多于女孩。症状分两类:一是运动抽动,如眨眼、挑眉、皱鼻、伸舌、舔唇、点头、摇头、耸肩、挺胸、甩手、踢腿、扭腰、弹指等交替发生。二是声音抽动,表现为快速的、无意义的、单调的重复,如不断清嗓子、咳嗽、发出“哼哼”“吭吭”“啊啊”等不自主的尖叫声。当情绪紧张或兴奋时更为明显,患儿睡着时症状自然消失。
抽动症起源于童年,多发于3-12岁儿童,特征性表现为各肌肉群迅速、反复、不规则地抽动,早期多从面部开始,逐渐波及到全身,严重者喉肌抽动发出怪叫、口出秽语、叫骂等,常有执拗、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 患儿常伴有模仿动作、模仿言语、重复言语、强迫、攻击、情绪障碍及注意缺陷等行为障碍,可不同程度地损害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不但给患儿及其所在的家庭从身心上和经济上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也可能给学校和社会带来很多不确定的危害。
现代科学证实,抽动症是神经回路的传导异常所致。病因分为内因与外因两大类,内因为先天因素,多为禀赋不足,外因为环境因素,还有饮食不节、情志不舒、肝气郁结、压力过大等原因。细分有以下几类:
围产因素:母孕期高热、先兆子痫、难产史、生后窒息史、剖腹产等。
感染因素: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腮腺炎、鼻炎、咽炎、水痘、各型脑炎、病毒性肝炎等。重金属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的化学品。
精神因素:惊吓、情绪激动、忧伤,以及看惊险电视、小说等。
家庭因素:父母关系紧张、离异、训斥或打骂孩子等。
其它因素:癫痫、头部外伤、一氧化碳中毒、过敏等。
孩子的抽动来得突然,动作十分快速,而且形式固定,反复地限于某一组肌肉。儿童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在某种场合如在客人面前可以短时间有意识地控制。同时,当儿童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些感兴趣的事情如游戏、玩耍时,动作也会有所减轻。不少家长或老师把儿童抽动症孩子的行为当成坏习惯,用过激言行训斥、打骂孩子,造成患儿心理压力很大,精神更加紧张,病情进一步加重。
如果怀疑小孩有抽动症,家长要尽早带孩子到儿科就诊,一般需要检测血沉、抗“O”、超敏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有的还需要进行脑电图、肌电图、头颅核磁检查,来确定孩子是否得了儿童抽动症。
儿童抽动症的发病与孩子平时的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例如孩子经常爱吃零食,不吃正餐,爱看电视,玩电脑,并且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还有一些抽动症的发生与缺锌、血铅高、链球菌感染等有关。因此,家长应调整孩子的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给患抽动症的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要过度关注孩子抽动的症状而给其造成精神压力,也不要训斥孩子。
抽动症与多动症,这两种疾病不能等同,治疗也不尽相同。因为抽动症与多动症名字类似,仅一字之差,表现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家长很容易混淆。这两个病,都属于儿童心理和行为异常,都与儿童心理素质不稳定有关。两者有联系,又有区别。抽动症与基底神经节病理性改变有关。多动症是由于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引起神经递质传递信息失调。
抽动症是一种多发性语言、行为障碍综合征,病情加重后,抽动动作呈多样化,喉中不自主发出异常声音,少数患儿有控制不住的骂人、说脏话,所以抽动症也叫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性格上则多急躁、任性、易怒。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或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患儿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和行为及性情方面有缺陷,表现为坐不住,小动作多(也可以表现频繁眨眼、耸肩、点头、摇头等),且动作不协调,精细动作如穿针、扣纽扣等有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冲动。
怎样认识多动症呢?这里介绍一下自测的方法:
注意力不集中,有9条:1.常常在作业、工作或其他活动中不注意细节问题或经常犯一些粗心大意的错误。2.在工作或游戏中难以保持注意力集中。3.别人和他说话时常似听非听。4.常不能按别人的指示完成作业、家务或工作(不是由于违抗行为或未能理解所致)。5.常难以组织工作和学习。6.常逃避、讨厌或不愿做要求保持注意力集中的工作(如学校作业或家庭作业)。7.常常丢失学习和活动时要用的物品(如玩具、学校指定的作业、铅笔、书本或工具)。8.常常受外界刺激而分散注意力。9.日常生活中容易忘事。
以上9条中,符合6项以上,可考虑“注意力缺陷障碍”。
多动或冲动,也有9条:1.手或脚常常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不停扭动。2.在教室或其他要求保持坐姿的环境中常常离开座位。3.常在不恰当的情况下乱跑或乱爬(成人或青少年仅限于主观感觉坐立不安)。4.常难以安静地玩耍或从事闲暇活动。5.经常忙个不停或像“装上了发动机”似的不停地动。6.经常说话过多。7.常常别人问话未完就抢着回答。8.经常难以安静等待或按顺序排队。9.常打断或干扰别人的活动(如插话或干扰别人的游戏)。
以上9条中,符合6项以上,可考虑“多动障碍”。
既有“注意力缺陷障碍”,又有“多动障碍”,就可以考虑“多动症”。
多动与抽动这两种病可同时出现,儿童抽动症的25%~50%合并有多动症。多动症的症状通常出现在抽动之前,较之早2~3年,并且是重度抽动患儿常见的症状。虽然这两种病有某些类似之处,并且可以同时伴发,但是单纯多动症儿童绝无肌群抽动现象,这一点是抽动症和多动症鉴别的关键。
目前西医对抽动症的治疗主要是抗焦虑药、安定类药物和阻滞神经传导药物,氟哌啶醇、泰必利、利培酮等,疗效不稳定,且副作用明显;而中医在这一领域确有独到之处,无论是内服汤药、穴位敷贴,还是针灸、推拿,都可取效。
中医古代文献中有抽动症相关症状的记载,并归于慢惊风、抽搐、瘈疭、肝风证、痉风等范畴。例如,“儿科之圣”宋代的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劄,就是眨眼睛的意思。再比如,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慢惊》记载:“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胃为脾之腑,故胃中有风,瘛疭渐生,两肩微耸,两手下垂,时腹动摇不已……”。这里的腹动摇,就是指的腹肌抽动。这些与抽动症相关症状的描述非常形象具体,可谓惟妙惟肖。
中医认为,小儿阴阳稚弱,易致偏颇,且具有“肝常有余”和“肾常虚”的生理特点。倘复以早产、难产、宫内营养及发育不良等围产期损害或父母体质孱弱,气血亏虚等使小儿禀赋不足,肾精虚亏更显。肾精虚亏则筋失所养,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则肝阳失潜,浮越上亢,阳亢风动。另一方面,如长期所欲不遂,精神压抑,情绪低落,或学习负担过重,家庭管教过严等致心理压力过大等,均可使小儿木失条达,肝气郁滞,久之则气郁化火,肝阳亢盛,酿成风阳鼓动或痰火内扰之证,或火极生风,渐耗真阴,变生肾精亏虚,阴虚风动之证。另如,紧张、焦虑、压抑、思虑等,日久均可暗耗阴血,内劫肾精,从而引发肾虚肝旺,阳亢风动之证。儿童抽动症主要责之于肝肾,其次责之于脾。中医的肝的概念与西医不同,它包含了疏畅、条达的作用,当这一功能受到损害,肢体就会有痉挛、抽搐、抖动的表现。肝肾联系密切,二者之阴互滋互养,耗损则肌肉惕动而成抽动症。中医的脾为中气运转的关键,当小儿的脾虚弱时,就会有向一侧倾斜,轻重不同的表现。具体到发病的具体病因,有兼风邪与外感相关者,有兼火邪与情志相关者,有兼痰湿与饮食相关者。轻症抽动症一般不会影响患儿的智能发育,也不会发展成更严重的精神类疾病,可以不用服药,但应密切注意调护。 (连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