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上西乡的姨娘下东海的姑

2025-01-10 09:35:26

□ 刘桂先

 

我的老家在盐城市大丰区的中部。从老家到西边的泰州兴化等地区,与到东边同属大丰的南阳等乡镇,几乎差不多的距离。对小时候的我们来说,这两地都是遥不可及的远方。

那时,老家的年轻男女基本上就地嫁娶,特别是大姑娘,很少有嫁到外地去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通婚的半径很短。大家认为这样很好,本庄本土,知根知底,放心、踏实。当然,也有愿意远嫁的,而远嫁,要么是上西乡,要么是下东海。上西乡,就是嫁到现在的串场河以西里下河一带;下东海,就是嫁到大丰东部沿海地区。很多乡亲并不知道大丰濒临的大海叫黄海,只知道大海在东边,所以习惯称之为东海。

我的大姑妈是想远嫁的。村里的人都知道,媒婆更知道。

一天,媒婆笑嘻嘻地上门了。她要把我的大姑妈介绍到西乡那边去。她喋喋不休地说着,大姑妈蹲在地上切猪菜,手上一刻不停,耳朵却听得一字不拉。

媒婆自己也觉得没什么好说的了,便问:“姑娘,你愿意上西乡吗?”

大姑妈站起身,掸了掸落在身上的猪菜叶子,红着脸,低声道:“我听我伯伯的。”“伯伯”是我们这儿的方言,指的是爸爸。

“我不同意。”一直闷头抽烟的我爷爷,猛地把水烟袋往桌上一搁,“我不反对你嫁得远一点,但上西乡不行,下东海可以……”

我真佩服媒婆的本事。她的屁股在凳子上扭了扭,就又喋喋不休地介绍起东海那边的一户人家……

我奶奶把我爷爷拉到一边,满脸狐疑:“老头子,你为啥只同意把大姑娘嫁到东海边上?”

“东海那边不一样。”我爷爷一脸认真,“去年冬天我到海边草荡剐茅草,看到那一带人少地多,长棉花,长花生……都是长的值钱的东西。再说了,东海里的银子齐腰深,靠着海,还不沾着海的光?”

爷爷的话,大姑妈也听到了。她当然很动心。

不久,一辆坐垫上绑着红毛巾的自行车就把大姑妈驮走了。也就是说,大姑妈下东海了。

我爷爷不同意我大姑妈上西乡,却有人希望把女儿嫁到西乡去。那就是我的二婆奶奶。

世凤姨娘是我二婆奶奶的二女儿。她和我大姑妈一样也希望远嫁,但到底是上西乡还是下东海一时拿不定主意。看到我大姑妈下了东海,也动了心。我爷爷很高兴。两个姑娘从小一块长大,处得像亲姐妹似的,真下东海了,互相也有个照应。当然,他也真心希望世凤姨娘嫁去好地方。

可是,我二婆奶奶不同意。她天天让世凤姨娘跟她一起睡,在耳边不停地嘀咕:“西乡好啊。你也是看到的,每年秋天西乡里的男男女女来我们这里剐秧草。剐回去做什呢?沤绿肥,做栽秧长水稻的肥料。你想想看,在西乡,香喷喷、白花花的大米饭还不是尽吃……”听着听着,世凤姨娘觉得有大米饭吃还真不错。

我三舅奶奶的娘家在兴化。于是,在她的撮合下,一条身上贴着红纸的小木船就把世凤姨娘接走了。也就是说,世凤姨娘上西乡了。

现在想来真有点不可思议。当时,我大姑妈和世凤姨娘,与她们各自的对象并没有见过几次面,我爷爷奶奶、二婆奶奶二婆爷爷更没有到他们的女婿家去过,就放心大胆地让自己的女儿或上西乡,或下东海了。

四年级那年刚放暑假,二婆奶奶对我妈说,让孩子到她世凤姨娘家玩几天吧。我当然很乐意,妈妈答应得也很爽快。正好常年在我们这儿张卡捕鱼的一户兴化人家要回去,我就跟着他们的小渔船上西乡了。

我在世凤姨娘家玩了大概五天。到底玩的什么,现在想不起来,只记得很快活,还学会了游泳。其实我还想多玩几天的,但那户张卡捕鱼的人家要回到我们那儿去,我只好跟着他们家的小渔船回来了。没想到回来的当天,爷爷就打发我跟着做木匠的亲戚下东海,到大姑妈家玩几天。

在大姑妈家玩的时间更长一些,我印象中不是十天就是八天,要不是妈妈多次托人捎信让我回,我肯定还要多玩几天……

到家的那天晚上,队长通知开会,同在一个生产队的二婆奶奶和我爷爷都参加了,我也跟着去看热闹。见我刚从世凤姨娘和大姑妈家回来,大家就都围着我问这问那,弄得我很烦。

有人问:“是西乡那边吃得好,还是东海那里吃得好?”

“都不好。”我回答得很干脆。

“你世凤姨娘家顿顿吃大米饭,天天有鱼有肉,你咋不说?”二婆奶奶急了。

“才不是呢。”我说,“早上晚上都喝麦糁粥。鱼是经常吃得到,但都是小的,大的舍不得吃,要拿到街上卖……”

二婆奶奶看到我爷爷在偷笑,便轻轻地拎了拎我的耳朵,问:“那你大姑妈给你钱了,还是给你买新衣服、新书包了?”

“都没有。”我实话实说,“他们家好像也没什么钱,连打火油也要向人家借钱……”

我话还没有说完,爷爷一巴掌拍在我屁股上,打得我莫名其妙。

后来,妈妈告诉我,这次上西乡下东海,非同一般。我爷爷和二婆奶奶一直较着劲。我爷爷说二婆奶奶把世凤姨娘嫁到西乡去,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而二婆奶奶却说我爷爷把大姑妈嫁到东海去,是将孩子往糠萝里送……他们总以为让我去玩几天,回来后一定会拣好话说,谁知道我却说得那么不中听……

我说得很痛快,爷爷和二婆奶奶却记在了心上。后来,一直不愿出远门的二婆奶奶,还是当了一回不速之客,到我大姑妈家串了一回门。我爷爷趁农闲,怀是揣着公社、大队、生产队开出的“三级证明”,挑着箍桶担子到兴化走了一遭。实际上,他们都是到对方女儿生活的地方“搞侦察”“摸情报”的。再后来,他们不再怼了,倒是经常交流,达成的共识是:东海、西乡,都是好地方,自己的孩子在那边过得还行,今后只要有个好年景,日子更会一年胜一年……

好年景还真来了,并且一直延续着。这期间,我大姑妈和世凤姨娘两个人家一直走动得很勤。我大姑妈家在海边承包鱼塘养鱼,世凤姨娘两口子经常过来指导;世凤姨娘家要养红膏大闸蟹,我大姑妈几乎拿出了全部积蓄……两个人家的大人小孩,经常相约回来看老人。既一起来看我爷爷奶奶,也一起去看二婆奶奶二婆爷爷。看到他们回来,老人们笑得合不拢嘴,反反复复总是说:“不管是在西乡,还是在东海,你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我们高兴,真高兴……”

如今,我爷爷奶奶和二婆奶奶二婆爷爷早已作古,大姑妈和世凤姨娘也早有了孙子辈。前不久我妈生病住院,她们都回来看望。答谢晚宴上,人们得知我大姑妈的孙子和世凤姨娘的孙女都在南京读大学,便开玩笑道:“如果他们谈起恋爱,你们二老同意吗?”

“有什么不同意的?”世凤姨娘说,“亲上加亲才好呢。”

“那你们让他们是上西乡,还是下东海?”有人打趣。

“随他们。”大姑妈说,“他们想上西乡就上西乡,想下东海就下东海。”

我故意问:“万一他们要在大城市生活呢?”

“西乡也好,东海也好,比大城市又能差多少?”我的两位老长辈不约而同地脱口而出。

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