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挤眉弄眼清嗓子 当心儿童抽动症

2025-01-15 08:55:59

■/沙爱华

 

二、抽动症的家庭调护

抽动症的调护需注意以下两点:

1.儿童抽动症与小儿的情志即所谓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临床所见抽动症患儿多是敏感、聪慧的儿童,而家长给予他们的关爱较少,或是只满足物质要求而不关心儿童的情感要求。有的患儿自觉只有在发病时才有受到家长关爱的感觉,潜意识中自我强化症状;有的患儿对家长有严重的畏惧心理,家长的训斥会使病情明显加重。患儿家长办需要调整心态,不能在患儿面前体现出非常焦虑、紧张的情绪,反复询问孩子的感受,更严禁打骂、指责患儿。当孩子发病时,应当尽力分散他的注意力到其他方面,这将有助于病情的减轻;增加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并向孩子的老师们交待病情,争取老师的配合及帮助。向患儿的老师讲解有关的医疗知识,使老师能够理解患儿所出现的一些异常动作是病态,而不是故意捣乱;并通过老师教育其他同学,不要取笑或歧视患儿。也要告知周围人不要取笑患儿。对于发展同伴关系有困难的患儿,有必要进行社交技能训练。争取做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对患儿均能给予关心和理解,增强患儿的自信心,这样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对于存在感觉统合失调者可进行感觉统合训练。4到12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儿童心理发育的特点是: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对自我形成某种看法和评价,如自己是聪明的还是笨的,是漂亮的还是丑的。年龄较小的儿童缺乏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这种自我评价大多来自外界,如老师、同伴和家长。这一时期来自外界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会对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在这一阶段经常受到家长责骂、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会对儿童心身发展产生巨大伤害。而儿童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成分,会影响人的一生。抽动症患儿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但难以建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很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部分患儿到了青少年时期即发展成为品行障碍。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会产生一些高级的情感体验,如荣誉感、责任感等。如果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特别是抽动得不到控制,会严重影响他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产生自卑感、社会退缩、行为不成熟、社交障碍、口吃以及品行纪律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瓒先生说:“人类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研究证明,儿童抽动症不向精神衰退发展,智力一般也不受影响。有学者发现,部分抽动症患儿智商高于一般儿童。也正是如此,抽动症给患儿内心造成的痛苦是巨大的,他们在长期的痛苦和挫折中煎熬。对这种疾病应以预防为主,对已发病患儿的治疗应坚持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并重原则。患儿需要较长时间服药以控制症状,在长期服药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和家庭治疗,将该病对患儿的影响和危害降到最小程度。

2.减少不良刺激因素。

食物方面。兴化医家北宋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说:“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鸡肉、鹅肉、大虾等食用过多,可能会引起抽动症病情加重或引起复发。膨化食品是儿童最喜欢吃的零食,却是抽动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食品添加剂可促使抽动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包括活动过度和学习困难,可口可乐、咖啡等兴奋性饮料和辛辣、海鲜、羊肉等发物会使症状加重。民间一直存在着“发物”的说法,《医学心传全书》也说:“毒病忌海鲜、鸡、虾发物”。发物可助长邪气,或削弱药效,或引动伏邪、诱发疾病,《本草纲目》指出:“羊肉性热属火,大热也;虾,甘,温,有小毒,动风热;鸡,能助肝火、动风,性补,病邪得之,为有助也;鹅肉性冷,多食易引发旧疾”。《本草分经》:“鸡,补虚温中,动风;羊肉甘热属火,能发痼疾及疮;鹅发疮动风,火熏者尤甚。”另外,从脏腑辨证的角度,《灵枢》有云:“肝病禁辛,辛味属金,能克肝木”并认为“五畜中……鸡属辛”,故应肝病为本的抽动症患儿应慎食。垃圾食品应当禁食,零食饮料中铅含量往往较高,长期服用导致铅在体内蓄积而中毒。铅中毒可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和体格生长,可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反季节食品也值得注意,市场上大棚反季节蔬菜水果,可能受农药、激素的残留以及环境污染,是抽动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脾虚症状明显的患儿,不要吃肥甘厚味,建议多食用粗粮、豆类、粥类、蔬菜等清淡食物,并改正患儿的挑食习惯。当然,我们在为孩子做饮食调整时一是要循序渐进,同时不断培养孩子正确的饮食文化和饮食习惯,如果突然一下子剥夺孩子平时爱吃的食物,他甚至会选择宁愿有抽动症状,也不愿意放弃好吃的,况且他的沮丧反而容易加重抽动症状,这一点家长们一定要汪意。

生活方面。不要让患儿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尤其是强刺激类),保证孩子的充足睡眠。现今,电子产品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有家长认为,其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让孩子过早的接触。而结果适得其反,电子产品不但会产生视力减低等眼疾,还会影响孩子的脑部发育。过早专注于电子产品,会降低孩子的主动思考能力,导致他们注意力缺乏、缺乏自制能力、学习能力下降,甚至表现为易冲动、脾气暴躁、具有攻击性,或增加孩子患上忧郁症、自闭症等精神问题的风险。任何电子产品都会发送电离辐射,孩子脑与免疫系统仍在发育,易受辐射危害,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及疾病的康复。另需适当减轻患儿的学业压力,少去或不去课外辅导班或以音乐、美术等兴趣班替代,这有益于患儿病情的恢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致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抽动症在高知、高干家庭的发病率更高,可能与这些家庭的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要求过严有关。这类家庭的父母在工作和事业上投入过多,对孩子的亲情关爱相对较少,亲子关系冷漠,沟通不良。在物质条件优厚的表面下,孩子的心理归属、亲和需要更容易被忽视。有的父母由于自身的人格因素、童年与父母的关系不良,或有创伤情结,或由于在孩子婴幼儿期母子分离,致使亲子依恋无法形成,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的情绪体验缺少关注,忽视孩子内心的感情需要,忽视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互动。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缺少自尊、自信,自卑心理重,对他人缺少信任等心理特征,他们的负面情绪多,又缺乏支持和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遇到压力,就很容易诱发抽动症。有一个12岁的女孩子,她在学习和人际关系遇到困难之际,发生了严重的抽动症,每次发作时眼睛发直,四肢乱挥乱舞。在心理治疗中,我发现她和父母的关系很糟糕,特别是和母亲,两人形同陌路。会谈得知,她妈妈对她缺乏亲情关爱,从婴儿期开始,除了喂奶,就不管女儿,把孩子往床上一放,自己聊天、打麻将,优哉游哉。没有亲吻拥抱,没有轻言细语的呵护,亲子关系的冷漠疏远就是女孩发病的主要诱因。有些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脾气暴躁,家庭气氛压抑,对孩子要求刻板、挑剔,使孩子缺少安全感。还有的孩子在早期的发展中,已经暴露出个性和情绪的问题,但家庭没有重视,孩子得不到帮助,长期的负性情绪累积,就可能发生抽动症。有些家庭,父母关系紧张、不和谐。父母感情不和,经常争吵打闹,使孩子生活在恐惧、紧张甚至战战兢兢的不和谐氛围中,内心缺少安全感,也容易诱发抽动症。

(连载二)

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