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办个金花节吧

2025-01-24 10:31:54

文/刘春龙

 

作为行政区域的垛田,或许因为地处城郊,或许因为地貌特殊,总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兴化还属扬州管辖的年代,垛田有多个扬州第一,人口第一、水产品产量第一、脱水蔬菜创汇第一。当然也有垫底的,那就是人均耕地,可这不是什么难堪的事,谁叫咱垛田是从水里面一点一点堆垒起来的呢。正由于此,垛上人把每一寸土地利用到极致,并使其产出更多的效益。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以脱水蔬菜加工为引领,走出了一条“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创新之路。当别的乡镇仍在焦虑传统产业如何提速,垛田的当政者已开始谋划农业观光旅游了。

1994年底,垛田乡党委政府两位主官同时调整。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乡长又是重回故里的垛上人,急切地想干一番前人和旁人都没有干过的事业。无需调查研究,早已了然于胸,就做“垛田”文章。有这个念头的不止垛田乡的主官,还有一位兴化市的领导,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他早在两年前就有建设“垛田油菜花公园”的构想,于是“一拍即合”,开发“垛田旅游”。仅仅才有个打算,向市委书记汇报后,也是得到高度认可。兴化刚刚成功举办首届郑板桥艺术节,干脆借势而上,再办个金花节吧。

有人说一个优秀的团队少不了三种人,一是决策者,二是管理者,三是执行者。我无法评价接下来要去干这件事的团队是否优秀,只知道当时就差执行者了。“执行者”是官方说法,民间称之为“跑腿的”。这件事既然市委宣传部部长都重视了,跑腿的差事自然落到了垛田乡宣传委员的身上,很荣幸,那个人就是我。

接到这个任务已是春节过后了,离油菜花季满打满算只有两个月,举办“金花节”还来得及吗?我的担心是多余的,领导只说今年组织论证,明年正式办节。即便如此,论证什么,怎么论证,谁来论证?总得拿个规划,看个现场,拟个方案吧?领导的考虑永远先于部下,请专业团队编制规划显然太迟,那就“土法上马”,找一块有垛有湖有菜花的地方,我们自己画个景点布局图。请谁来不用垛田乡操心,宣传部包了。那些天,我只是跟在后面服务,同部里几位科长一道,满垛田转,这就相中了杨家荡。一帮年轻人把杨家荡作为未来的景区,来了场“头脑风暴”,凭着自己的想象和喜好,设置了极顶观花、十里桃红、水上八卦、湖村炊烟、渔舟唱晚、耐庵闲吟等十几处景点。就这么捣鼓捣鼓,竟也像那么回事了。

4月7日,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扬州的客人如约而来。省文联主席王光伟带队,摄影家、书画家、作家、音乐家、园林专家、油菜专家……共有40多人。

8日上午,客人乘坐几艘小快艇,来到张皮垛,登上农家小楼,观赏周边垛田油菜花。这里摄取的镜头经常出现在各大报纸上。沈遥、王虹军等摄影家自是快门不断,其他人也是纷纷留影。一年前的4月9日,仅仅就差一天,同一地点,另一位重量级人物,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先生,兴奋之余说了一句话,垛田将会是21世纪的旅游胜地。离开张皮垛,快艇往杨家荡行驶,一路典型的里下河水乡风光。在杨家荡东圩上岸,客人登上刚堆起的土墩,眺望远处的垛田和湖荡,圩外河道里,一群鸬鹚在捕鱼。接着分乘16条小渔船,从弯弯曲曲的沟沟汊汊间穿行,似乎走进了无数花垛构成的迷宫,远处飘来声声渔歌,惹得音乐家们击节伴唱。正当大家沉迷之时,渔船猛一转弯,豁然开朗,一大片湖面重又呈现在眼前……

下午的笔会上,书画家们争相出手,只想快点把上午的感受倾注笔端。著名书法家、上海“一大”纪念馆馆长张成之自撰一联并手书,“河有万弯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这句话后来成了兴化旅游的推介语。作家忆明珠已是第三次来兴化,依旧动情地写下一幅“墨竹故乡、油菜王国”。若干年后成了中国书协主席的苏士澍则应主人之邀,书写了兴化先贤吟咏“胜湖秋月”的诗句。还有江南春、贺成、范保文、赵宏本、潘高鹏……也都即兴挥毫。

9日召开“垛田金花艺术论证会”,市委书记、市长都出席了。来宾发言踊跃,充分肯定办节的必要性、及时性、可行性。轮到谁发言,我就把录音机放到谁的面前。这么多年过去,还记得几个人的话。原以为油菜花只有金黄一种颜色,花期也就一个月,听了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傅寿仲介绍,才知道油菜花还有别的颜色,白的、粉的、红的、紫的都有,花期也可延长,不同季节种植不同品种。关于办节名称,以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作家陆建华为代表,认为“金花”不易理解,就叫“垛田菜花”好,地方特色更浓,一听就明白。苏士澍也说,“千岛之乡”并不确切,应改为“千垛之乡”。

毫无疑问,论证活动圆满成功。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扬州日报、江苏电视台、扬州电视台都作了专题报道。大家相约,明年“垛田金花节”再相会。

然而不知何故,从那以后,再没有哪位领导吩咐我,这事该怎么往下走。垛上人没能等来他们盼望的节日。也许那时发展旅游的氛围尚未形成,且黄色的油菜花越来越少,绿色的香葱越来越多,香葱效益又是油菜籽的5倍左右,划不来啊。古人还讲“天时地利人和”呢,看来“事在人为”这句话有时也不管用。

记得哪位名人说的,“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到了另一个房间。”14年后的2009年,兴化终于举办以垛田为主题的首届“千岛菜花旅游节”,所不同的是地点从垛田镇换到了缸顾乡。隔了几年,节名改成“千垛菜花旅游节”。一字之差,颇有意味。不管时任市文化局长,还是后来的市委宣传部部长,我都是“跑腿的”之一。

前段时间看过一本《兴化访垛》,“中国重要农业遗产地之旅”丛书中的一种。作者有意把“1995年举办垛田菜花节论证会”说成在缸顾乡了。有人把这事告诉当初力推“垛田旅游”的那位乡长,乡长淡然一笑,无所谓的,反正是长在垛田上的油菜花就行了。

只是我每每走在位于原缸顾乡的千垛景区的垛田间,常会想起那个春天的故事。小平同志说过:“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或许1995年垛田金花节论证活动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吧。

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