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2025-02-21 10:48:10

□ 潘  健

 

去年寒假期间,一大早,我和妻子及女儿就启程前往南京。事毕后,一看时间尚早,就到附近的紫金山转转。

沿着小道缓步向前,左侧树木蓊郁,寒冬时节也不乏翠色点点。有些树木叶子稀稀落落,呈现出萧疏之美。右侧是高大的明城墙,斑驳的墙面布满了岁月风蚀的痕迹。凝视之,耳边似乎回荡着金戈铁马之声。

林间薄雾弥漫,挡住了稀薄的阳光。抬头望去,城墙与树林中间空出的一方天,明亮中带着些朦胧。虽说没有纯净的金色光芒,没有蜿蜒清澈的溪流,但人身处其中,仿佛物我两忘,颇有几分李太白“笑而不答心自闲”的味道。

其实,旅行的意义并不在于看多少地方,吃多少美食,而在于让自己的心处于“自闲”的状态。我们来到陌生的环境,全身的细胞被激活,在尘世中沉睡的感官苏醒过来了。

或许是因为天性喜静,每次出行,我不喜欢挤在熙熙攘攘的商业区,我喜欢步入丛林,流连山间。大自然有一股生的力量。

自幼在平原长大,心中充满对山的渴望。旅途记忆,难忘几次登山、观山的经历。

2006年,学校组织教师夏游。第一次登安徽黄山。登上山顶后,云雾在脚下缭绕,只见群山巍巍,山壁如刀削一般,雄伟险峻,气势浩然。杜甫诗说:“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追求的就是一种雄阔的人生体验吧。

2015年,和好友登奉化雪窦山。雪窦山,并无雪,有瀑似雪,倾泻而下。涧水湍急,千丈岩底,水击成潭,潭水碧透。有一处石梯,极高,极陡。我们依次扶着栏杆小心地上去。依稀记得好友在上面朝我招手,微笑。爬上去,“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友人与我同龄,乃饕餮书生,如今已远走他乡……山外的山,我望不穿,清风过肩犹似故人在眼前。

还是古人说得好:“人是岭头云,聚散天谁管。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

2016年,在大连莲花山俯瞰山海,天空辽阔,碧波万丈。星海湾风光尽收眼底,跨海大桥如卧龙盘踞在海面上,蔚蓝、静谧、浪漫。女儿刚小学毕业,穿着浅蓝色牛仔裙,背着小背包大步向前。她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在许愿台许下了美好心愿。

2018年,和师友在山东访书友,途经沂蒙山。山中植物茂盛,品种繁多。四周寂静,而山里充满了细密的声音,特别是风起来的时候,鸟在林梢欢鸣,溪水在林间回旋,穿过阳光和荫翳,闪着金色的光芒。正如约翰·缪尔在《夏日走过山间》中所说“我走进古老和肃穆的树林,沉浸在它深刻的宁静之中,一切仿佛都在发光,一如上天那永不消减的热忱。”

2019年,登徐州云龙山。山分九节,蜿蜒起伏状似神龙。路两边松柏森森,浓荫遮道。云龙湖浩浩渺渺,苍苍茫茫。一行人信步而上,尽享攀爬之趣。谈笑风生,仿佛昨日。

2023年,到桂林去看山水。那里的山一如平原上的树,恣意生长。无论是在高处俯视,还是低处凝视,都是难得的美妙体验。特别是濛濛细雨中,在遇龙河坐竹筏漂流,风景绝美,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024年,和好友一家同游张家界,坐缆车上天门山顶。缆车缓缓上升,满目苍翠,奇峰异石,拔地而起,直插云霄。我和夫人站在黄石寨的顶峰极目远眺,山峰林立,云霞浩荡,天地无涯。在山上随意漫步,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斑驳的光影。人的心情随之明亮起来,仿佛与这山川草木融为一体。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朱光潜谈美,说“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在聚精会神、物我两忘之中的往复回流、交感共鸣,它和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在久久的观望中,人会移情,会想象自己化成一座山,沉稳坚韧。“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任云卷云舒,我自宠辱不惊。

在火车上,常常看到山脚下,半山腰,伫立着小房子。甚至,“白云生处有人家”。于是,不禁想到山中隐者。他们过着一种真正的心灵生活吧。山中如何计算时间?“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寒来暑往,昼夜交替,日升月沉,我们或将回到古老的事物里去感知时间,用最原始最本真的方式,也是最自然的方式。

想起唐代诗僧寒山,在山中隐居七十多年。他喜欢写诗,随时随地题于树上,刻于壁上。《山中何太冷》诗中最后两句“此有沉迷客,窥窥不见天”,似是抒情,又似在说理。他是欲言又止,欲说还休啊。

此中有禅意,说与知音听。

登上紫金山顶,阳光出来了,雾还未消散。山不寒,人很暖,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妻子莞尔一笑,说,来,拍一张吧。

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