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植根原乡的垛田农民画

2025-02-21 10:48:23

文/刘春龙

 

或许是因为垛田这方土地的神奇,才使得出生于此的郑板桥成就了“三绝诗书画”的美名;或许是因为郑板桥出生于此,这方土地也就播下更多书画的种子;或许两者并无关联,只因先民早就用如椽巨笔描绘出奇美的垛田,垛上人的血液里自然流淌着创作的基因。我不知道过去如何,只知道在我印象中,20世纪80年代,垛田涌现出一大批书画爱好者。作为一员“文青”,我认识他们当中的好多人,看过他们现场作画,看过他们展出的作品,满满的属于垛田特有的泥土气息,似乎无宗无派无根无源,纯属一己之好,随性而为,也不见多少师传家教的印记。这样的绘画,到底有多久的生命力,我是没法预测的。三四十年过去,当年的书画爱好者有的仍在坚持,且小有成就,但大多数都已悄然退出,不过也别担心,新的力量又会补充进来。正是这样不断的退出,更加源源不断的补充,才使得垛田农民画走到今天,走成今天的模样。

想为垛田农民画写篇文章由来已久,可迟迟没有动笔,有个疑问总在困扰着我,垛田农民画到底起源于何时?当我向垛田街道文化站站长吴萍寻求答案时,吴萍满脸遗憾,如果老站长在就好了。吴萍说的老站长叫李松筠,可他都“走”好几年了。见我失望,吴萍又说,找李大师啊。李大师本名李劲松,是个画家,后来担任文化局副局长,辅导过好多农民画爱好者,给他们编教材、搞培训、办展览,不亦乐乎,人称垛田农民画的“教父”。提起垛田农民画渊源,劲松笑着说,那是你家乡水土好啊。说到正题,劲松也认为发起人应该就是李松筠,这又绕回来了。

我试着还原当初的场景,现在我认为是责任使然,不过对李松筠来说,也许就是一种本能,他要把活跃在这方土地上的书画爱好者组织起来,让他们有个“家”的感觉。1992年底,刚接任站长不久的李松筠发起成立了“垛田乡农民书画协会”,分管文化的副乡长担任会长,两名创作骨干担任副会长,而他自己则亲任秘书长。协会的生命在于活动,松筠是个热心人,更是一个有心人。某天他到上海浦东走亲戚,在聚会上认识了北蔡镇文化站站长吴志鸣。这位同样是文艺“全才”,用不上过多介绍,只是随意聊了几句,此番相见不仅“甚欢”,而且“恨晚”了。自然就有了吴志鸣带着一帮书画家来垛田看油菜花,垛田组团去北蔡开展文化交流,两地举办书画联展。这只是无数活动中的一项,成果也就慢慢跟着来了,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文化主管部门的认可。1993年11月,作为首届中国·兴化郑板桥艺术节活动之一,“垛田乡农民书画展”在兴化文化馆举行。

一直到这儿,我都是一个旁观者,1994年3月,我任职垛田乡宣传委员,才得以近距离接触“垛田农民画”。1995年初,一件在“垛田农民画”发展史上有着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出现了,江苏省举办首届农民画大赛,垛田乡竟有数人参赛,李玉书创作的《卖菜姑娘》一炮打响,作品在省美术馆展出并被收藏。李劲松提出,是时候打出“垛田农民画”的旗号了。我现在无法知道李松筠那刻的心情,但可以肯定,他乐于接受这个命名。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农民画的贡献,2002年1月,垛田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

即便如此,像好多第一次听说垛田农民画的人一样,我也有疑惑,这些作品真的是农民身份的人画的吗,怎么还有学校老师、机关干部、企业员工?真的是垛田辖区的农民画的吗,不是还有外乡人,甚至城里人?等到我2005年担任文化局长时,才略知一点皮毛。“垛田农民画”其实就是一个画种,一种表现形式,不看谁画的,只看用不用农民画的形式去画,更准确地说,是不是用垛田农民画的形式去表现。垛田农民画既有一般农民画的特点,风格质朴、造型夸张、色彩艳丽,更有属于自己的特色,题材大都选自垛上生活。

想起一件事,大约2009年,市委书记到法国进修,临行前要准备点文化礼品。我想了想,还是板桥风格的书画来得实在,不如请“板桥传人”邹昌霖创作几幅。书记问,还有别的吗?我自然推荐垛田农民画了。书记不以为然,农民画未免粗俗,浪漫的法国人会感兴趣?我说不妨带个十幅八幅试试。没想到书记回来兴奋地告诉我,法国人都抢着要垛田农民画,早晓得就多带点了。

2011年,“垛田农民画研究会”应运而生,那天我出席了成立活动。从“垛田乡农民书画协会”到“垛田农民画研究会”,变化的不仅仅是名称,前者注重创作者身份,后者强调表现形式。2016年我到宣传部任职,与“垛田农民画”再度重逢。我跟垛田领导约定,每年至少要为垛田农民画做一件事,就算“以权谋私”吧。几年下来,策划编写了《兴化垛田农民画校园传习本》,帮助组织了五届“垛田杯”全国农民画大赛,多次召开垛田农民画研讨推进会,制作垛田农民画旅游纪念品或融入其元素,用垛田农民画发布城市公益广告……

如今,垛田农民画荣誉不断,有的在全国农民画大赛上获奖,有的入选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有的成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还有谁都没想到的,一位耄耋老人竟然重燃创作欲望。吴萍给我发来一个叫曹翠珍的老奶奶的画作《夏荷》,粗看像幅儿童画,天真谐趣,细看分明就是垛田水土里长出来的,朴实芳香。再一了解,早在“文革”期间,曹奶奶就是垛田农民画骨干。吴萍提供了一份资料,王横大队党支部1975年7月在“兴化县群众文化工作会议”上的典型发言。这个村学习大寨、小靳庄,受户县农民画影响,组织起二十多人的农民画创作队伍。材料中特地提到了曹翠珍,家有五个孩子,硬是刻苦钻研,在文化站站长刘诗复指导下,创作出第一幅农民画《缝纫组就是好》。差不多四十年前,我就认识曹奶奶了,实在不知道她老人家还是一位农民画画家。打倒“四人帮”以后,曹奶奶再也没有拿起画笔,只是近几年才又尝试着画上几幅。如果曹奶奶一直坚持到现在,她的成就会不会如“梵高奶奶”常秀峰那般,那垛田农民画队伍里又将出现怎样一道风景?

我手上捧着最新一册垛田农民画作品集,一页一页翻看着,周身弥漫起温馨的泥土气息,仿佛置身于那些鲜活的垛上风情里,这才是植根于垛田且为垛田所独有的艺术吧?无需问她的过去了,从有垛上人那天起,垛田农民画就与之相伴了。我更关心的是她的未来,可以想见,经过一代一代的接续努力,垛田农民画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彩。

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