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 珍藏 臻爱
■/冯巧岚
童年的记忆是作者的宝藏,熟悉的题材让作者游刃有余,内心的情感激发作者的灵感文采,陈明干新著《农具家族》给我深深的震撼,配图之典雅别致让我联想起明代《本草纲目》的手绘。作者把那些已经凝固在岁月里的记忆重现在人们面前,是对农民和农耕生活的深情回望与礼赞,更是从心灵深处流淌的甘泉。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之根,传统文化之魂,悠久而厚重,深深植根于乡村生活。《农具家族》如一盏渔火照亮我心中遥远的幽暗,如船工的号子给疲惫的心灵以力量,精神得到抚慰与安宁、超然与升华。书中精彩语句随处可见:“柳筐,承载过农人艰苦的日子,盛放过生活的百般滋味,也曾装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劳动是生存之本,农具是劳动的必备工具。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
农具和人一样披星戴月,餐风沐雨。智慧如喷壶,稳妥如耕牛,矫捷如扁担。农具也和人一样可贵,因为有了农具,干起农活才能得心应手。我的父亲离开我们十几年了,我家的农具也派不上用场了。读此书,我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母亲弯着腰舞着镰刀将麦子收割,父亲用扁担一担担挑到麦场上,全家人用连枷使劲地捶打麦子。我站在草垛上憧憬远方,遥想外面精彩的世界。成年之后我才发现,离自己的心最近的不是城市,而是有着麦芒稻香的农村,那才是我的根所在。岁月匆匆,那些铁锹、连枷,那些镰刀、石磨,它们早已丢失在记忆深处。
乡村是兴化文脉所在,农具之于乡村,是农耕文明的眼睛,是农人喜怒哀乐甚至信仰的寄托。书中的劳动场景,是历史的痕迹、过去的故事。带着木柄的镰刀、铲锹、风箱……肌肤纹理透着岁月的沧桑,呈现了农人的智慧,让我们保持敬畏之心。它让我回忆起拾过的洁白棉花,栽下的一行嫩绿秧苗,嘹亮亲切的茅山号子。“洒向青苗是甘雨,戽水瓢卖力而畅快地舞动起来,凌空划出一道道晶亮的弧线,为来年金黄的菜花注入生命的源泉。”青苗要饮水,油菜会开花,农耕文化的传承性和延续性,将永远影响、照耀和激励着后人。古今中外,能够打动人心、难以忘怀的文字,大多是有温暖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的。这种品质和精神是一种力量,能够超越时空直抵心灵。
在作者笔下,农民的生存状态是真实朴素的,他把农民生活的沉重、艰难写给你看,也把农民的积极乐观、善良坚韧讲给你听。《为棉花抢夺每一缕阳光:箔子耙子》写的是平常的编箔和晒棉,但通篇洋溢着灵动的生活气息,饱含着积极的阳光心态。“芦箔子上安然晒着棉花,还有拾花农人内心的那份舒畅与喜悦。”淳朴的农民被有心的作者“看见”,于是留下了文学的生动写照。农具被赋予了勤劳智慧,任劳任怨的人文精神,而出生乡土的人们依旧珍藏着深切的田园眷恋:“每当我看到闲置在山墙边的木犁时,我会想到一头头曾经埋头拉犁的水牛,也会想到我的父亲,以及千千万万如父亲一样的一辈子精心侍弄土地的中国农民。”农具是农耕文化的图腾,见证了农民的艰辛劳动和伟大创造。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粮食是土地的馈赠,更是百姓劳动的结晶。劳作是农民对土地和庄稼的膜拜,借助的不是燃香巫术,而是手中的农具。大地作纸,汗水为墨,满地的庄稼葱茏着农民作品的厚重,而四时的农具就是他们手中的笔。“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犁将瞑色,月下自耕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芟获载满车,累累犊衔尾。”这些诗句无不体现了农民的辛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农民不断用智慧创造、更新着生产和生活工具,“筛”便是这种智慧的结晶:“筛子,从淌筛、吊筛到糠筛、米筛、抽筛,再到箩筛,经过一张张筛子,没有一粒稻谷是浪费的。时光像筛子,过滤了很多,但把农人勤劳苦干的品质留存下来。”作者悉心记载了130多种农具,串珠成链、集腋成裘,深情讲述农耕器具的前世今生。
作者的心灵世界决定了作品的深度与广度,所谓诗意把握,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浪漫提炼,也是超越现实的思考与表达:“每逢过年,农人还在稻摺子上贴大红的‘丰’字,他们开心的笑颜,还有身后饱鼓鼓的稻摺子,摺子上的‘丰’字,构成了一幅喜气洋洋的年画。”中国民俗传统的根在乡村,儿时春节,我贴过无数的“丰”和“福”字,看这吉祥的字仿佛就盼到了丰收。一把锄头开田地,一把镰刀斩蒺藜,一具木犁翻新泥,每件农具都是一部史诗,在作者或深沉或欢悦的语调里,有着无言的从容与自信,那些充满诗意的语言简省而精准,每每让人过目不忘:“一双桨,拨出了水花,荡出了笑声,划出了风景。手中握着的双桨,犹如灵巧的翅膀,在倒映着菜花的水云间荡漾。”
传统农具已陆续退出历史舞台,但作为农耕文明的“活化石”,仍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被时光风蚀得沧桑如诗的农具会让后人体会“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一季庄稼的生长与收获,不知流淌了农人多少汗水,亲历者才能切身体会“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打米用碓舂,五更碓更隆”。每位农民都似曾相识,每件农事都仿佛曾经,这是作者的发现之力,也是文字之功。或许数十、百年后,它们会更加珍贵,成了时间的艺术品,成了大自然的艺术品。
《农具家族》既是文学作品,又是农具档案,朴实的文笔,鲜活的图片,流露出作者对于乡土生活的刻骨热爱。守一方文化,留一份乡愁,他在文章中所表现的力量、热忱与深情让我动容:“一根草是脆弱的,但用一把草拧成一股绳,就形成了力量。里下河乡间习俗,父亲或母亲去世时,儿子须在腰间扎一草葽子,待葬礼结束,解下草葽子,放在新坟上,表达儿女与亲人的骨肉相连和依依不舍之情。”读《农具家族》,亲切而熟稔,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身临其境,不断唤醒一件件记忆中的农活往事。对于身处几千年农耕文明背景下、上溯两三代皆农民的人们读到它,一定会被唤醒很多童年记忆,真切共鸣作者对于乡土生活的挖掘与呈现,对于民间良善的褒扬与提升。
可亲可敬的农具啊,曾经以独有的方式延续、承载和浓缩着古老的农耕文明;曾经是一个时代甚或漫长历史的辉煌记忆。作者倾情专注为农具留下名录保存历史。当再后来人有幸读到,他们会追思怀古,缅怀溯源。文如其人,陈明干的文字充满着对文学的虔诚,也有他独到的体悟与思想光芒。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些,或许只有过相似成长经历的人才能看到,一旦看到,又多出一重知遇的欣喜。作者将老农具视若珍宝,而我将《农具家族》当作掌上明珠,或许这就是共同的乡土情结。我敬重他的人品和文品,这本专著,让我们在领略深厚农耕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陈明干的质朴和坚韧,那是他对这片土地的一汪深情与无限敬畏,那是他心灵世界的宽广辽阔和虔诚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