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那句话,那段情

2025-03-28 08:58:53

文/刘春龙

 

又到垛上菜花黄了,那句话总是不断被人们提起。换一种说法,推介垛田油菜花时,哪句话出现的频次最高?相信有人会脱口而出:不就是“河有万弯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嘛。是的,就是这句话。它说出了垛田的特点,平白如话,形象生动,且对仗工整,平仄合律。几乎所有看过垛田油菜花的游客都听说过这句话,也都在向朋友介绍垛田油菜花时有意无意提到过这句话。

这句话又是谁说的呢?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我曾问引用这句话的记者和作家,他们大都摇摇头。也有人猜测,该不会出自兴化历史上哪位名人诗作吧?甚至有人一副肯定的语气:郑板桥说的呀。作者如若听到自然高兴,能与板桥齐名岂不快哉?然而,这句话确实不是郑板桥说的,说这句话的人叫张成之。

张成之何许人也?说实在的,在大众眼里,尤其是当下,此人知名度并不高,书法爱好者或许有所耳闻,因为张成之给他们的印象就是一个书法家,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首任秘书长、原海上书画研究所所长……尽管他还有其他社会身份,曾任上海市南市区文化局局长、上海越剧院党委书记,以及引人骄傲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

问题跟着来了,这样一个人怎么会为垛田写下那句话呢?这就要感谢旅居上海的兴化老乡江南春了。时间回到1995年春天,缘起自然就是垛田油菜花了。江南春是个画家,原上海美术出版社编创、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作为同道中人,江南春邀请张成之到自己的家乡看看,当在情理之中,何况兴化还是板桥故里,又有天下唯一的垛田地貌和生长其上的油菜花,哪个艺术家不心驰神往呢?其时市委宣传部与垛田乡正联合举办垛田油菜花旅游论证活动,干脆就请江南春他们一同参加。4月7日下午,我们在兴化宾馆迎接江南春一行,随同的还有两位书画家。其中一位叫赵宏本,著名连环画家。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是看连环画长大的,自然有几分亲近,当听说赵老师画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不禁肃然起敬了。还有一位就是张成之,现在回想张老师给我们的印象:个子挺高,体形健壮,穿灰色西装,系红色领带,戴茶色眼镜,整洁干练而不失儒雅。江南春算是“半个主人”,赵宏本又是“画苑猴王”,大家的兴奋点都投到这两人身上,倒是有点冷落张成之了。张成之只是安静地听,并不插话,别人问起什么才答上一两句,听得出淡淡的山东口音。

第二天上午去看油菜花。先是乘小快艇,张成之的脸上写满新奇,这种几乎贴着水面飞行的交通工具是他过去没有坐过的,更不会想到就产自兴化。有几次,他想走到舱外,像陪同的本地人那样,或站在船尾,或倚在船舷,都被江南春劝住了。不是水乡人,此种行为多少还是危险的。只有到了岸上,江南春才放心地让他自由活动,张成之也才略显一点兴奋。步行一段圩路,登上农家小楼,张成之扶着栏杆,默默地看着远处一个个岛状的垛子,垛上金黄的花,垛间碧绿的水,似在想着什么。等换乘小渔船,渔姑荡着双桨,穿行在无数垛子构成的迷宫里,沟汊蜿蜒曲折,河水清澈见底,油菜花摇曳多姿,张成之像个孩童般欢叫起来。返程时张成之跟我说:你们考虑太周到了,刚才还想着明天找条小船,到垛子深处看看呢,这个地方太独特,这种油菜花太漂亮了。

垛田油菜花给他带来了好心情,下午的书画笔会上,张成之激情挥毫,一气呵成连写好几幅。这些作品的内容大都忘了,光记得他书写那句话的场景了。张成之取过整张宣纸,纵向对折,小心裁好,慢慢铺开,凝神静思片刻,而后一挥而就:“河有万弯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一旁的市委宣传部部长惊叹道:这才是垛田油菜花最好的广告词啊。乡长也是满脸兴奋,如获至宝。赵宏本丢下画笔,走过来说:成之是书法家当中少有的才子,他的书法都是自己的诗作,书承古人,诗有古风,不简单啊。这一下围来好多人,自是交口称赞,张成之不由得发出爽朗的笑声。

这句话第二天就上了《兴化报》,隔几天《扬州日报》《新华日报》上也有这句话了。从那时起,似乎每一篇介绍垛田的文字里都要引用这句话。2009年兴化举办首届千岛菜花旅游节之后,这句话出现的频次更高。只是谁都不提这句话是谁说的,当然也没多少人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有人还想当然地把这句话中的“万弯”写成“万湾”。身为当事人,我总觉得愧对张成之。垛田油菜花能有今天这样的盛誉,张成之的这句话无疑有着某种不可替代的贡献,也就老想着找个机会感谢他,比如请他再过来看看,看看现在的垛田会不会给他新的创作灵感。

这么多年过去,也不知张成之先生近况如何,于是上网搜索,不搜则已,一搜愕然,跳入眼帘的竟是:“张成之(1926—1995)……”怎么回事?难道写下这句话的那一年他就去世了?可他虚岁才七十啊,到垛田看油菜花时身体不是挺好嘛,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网上找不到张成之去世的原因,当年陪他过来的年龄相仿的江南春也在2008年离世了,想不出再找谁了解,只得作罢。2022年初,因为要写一篇介绍垛田的约稿,到底不死心,还是想打探一下究竟。再次上网检索,终于发现一条消息:1995年12月21日,张成之参加上海市文联组织的文化交流活动,“赴华西村和张家港深入生活、学习采风途中不幸去世”。同时发现的还有一条“张成之艺术馆”开馆的视频,时间是2019年6月,打开一看,居然碰到老熟人——曾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的兴化老乡周志高。周志高不仅参加了开馆仪式,还接受了记者采访,在这之前更为艺术馆题写了馆名,看得出他对张成之的敬重以及两人之间的情谊。我忙打电话给周先生,询问其中的变故。时至今日,对那年张成之的突然离世,周先生的话语中仍然不胜惋惜。

就在那年秋天,我出差去上海,特别想去“张成之艺术馆”看看,不为别的,就想表达一份敬意,还有深藏已久的感激,重温先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之风范。那天是临近傍晚去的,忽然下起了大雨,我们匆匆赶往普陀区礼泉路689弄里的艺术馆,可惜已经闭馆。我想第二天再去,问物业,说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好像就没开放过,不禁怅然。漫步街头,雨渐渐小了,天也全黑了,而城市依旧一片光亮。

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