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垛田何处寻
文/刘春龙
早在1995年,兴化市委宣传部和垛田乡党委就曾谋划举办菜花节,并组织了一次规格颇高的论证会。为营造气氛,扩大影响,又联合《兴化报》发起“‘千垛春色’征文(影)有奖竞赛”。或许太过匆忙,报社登出启事时已是4月6日,油菜花都旺旺地开了。那时垛田油菜花的知名度远不像现在:随意在网上一搜,满世界的美文美图。一个月过去了,征文来稿寥寥无几,摄影作品倒有不少,可大都是“过去时”。主办方急了,三家商量怎么办?还能怎么办,发动投稿呗。油菜花早就谢了,摄影已无意义,只能抓征文了,于是商定,报社再约请部分作者写,垛田乡动员本地人写。
其时我是乡党委宣传委员,赶忙找来文化站站长李松筠,排出本乡业余作者名单,请他挨个“求援”。松筠兄是个“文艺全才”,文笔堪称垛田乡第一,无论如何,他是一定要写的。可这刻松筠给我出难题了:刘委员你应该带头写嘛。松筠这么说是有原因的,我也曾是狂热的“文学青年”,只因“为稻粱谋”,都搁笔十年不写了。见我犹豫,松筠又来了一句:领导带头,社员跟上,不然完不成任务可别怪我。其实我心里也有点痒痒的,这些年陪作家诗人看垛田油菜花多了,耳闻目染,常会冒出创作的冲动,那就试试吧。
“千垛春色”太熟悉不过了,可写什么怎么写呢?毕竟好久不动笔了,铺开稿纸,头脑一片空白。忽而想起前段时间忙着准备论证会的参观现场,何不就写写那个“有垛有湖有菜花”的杨家荡呢?起初落笔很生硬,好在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还有那份与生俱来的家乡情感,写着写着也就顺了。这本是刚做的事,邀请专家学者观赏垛田油菜花,自然要找一处最美的景致。我把寻找的过程和发现写成一篇散文,叫《春到垛田何处寻》,算是交差了。
写的还是写,不写的还是不写,再怎么动员,离理想总有距离。没办法,原定的奖项减去三分之二。宣传部主持评奖,其他奖项早忘了,只记得征文一等奖是庞余亮的《我的油菜花地》,二等奖是李松筠的《心中的油菜花》,还有鄙人的《春到垛田何处寻》。
这样一篇退隐“江湖”十年后的“复出”之作,居然还能获奖,我当然知道其中的缘由。看似虚荣心得到了小小满足,然而就是这篇习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后来的创作,可以说是重新开启了我的文学梦。由此开始,我接连写了好多篇垛田主题的散文,20年后更是以垛田为背景创作了一部洋洋40万言的长篇小说,名字就叫《垛上》。
扯远了,回到正题。1999年春天,油菜花照常开放,跟往年并无两样。兴化广播电视台专题部主任刁志勇找到我,说读了我的散文《春到垛田何处寻》,想据此编创节目,参加泰州评奖。这是好事,宣传垛田嘛,此时我已是乡党委副书记,于公于私都要支持。录制配乐散文我没参与,他们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拍摄电视散文则要我出面了,因为有好多事要协调,取景场地、出镜演员、环境布置,还要准备服装道具。幸好那年筹备菜花节,已选点杨家荡,并在东侧圩堤上栽了柳树桃树,垒起了一个高高的观景土台,文章本就写的杨家荡,那就直接到杨家荡拍摄好了。
重又来到杨家荡,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文中的“我”,刁主任邀我出镜,说换了别人怕影响我形象,我想也行,献丑就献丑,只要不给近景和特写就行。难的是渔姑这个角色,要年轻、漂亮,清纯、朴实,还要带点淘气,最好能有两个人,可以丰富画面。摄制组建议就从杨家荡村里找,他们以为找几个村姑太容易了。村干部说:哪有姑娘闲着呀,都到厂里上班了。正巧旁边就有一家工厂,厂长韩世新跟我很熟,我请他帮助物色。韩世新算是文化人,到车间转了好大一会,才“抓”来两个姑娘,编导戴中明一看就满意,只是穿着太过现代,谁叫人家正是爱美的年龄呢。这时住在附近的农妇热情相帮,说她家里有老式的“大衭头”衣裳,还有项圈、斗笠。两个姑娘这一装扮,真像个渔姑了。难能可贵的,是她们的领悟力特强,一点就通,拍摄相当顺利。那时我正痴迷摄影,摄像李骥翔拍摄的同时,我得空也抓着相机跟着。拍摄间隙,一帮人和两个姑娘闲聊。记得小一点的姑娘好像叫小娟,只有十六七岁,另一位也就大个两三岁。我跟小娟开玩笑:这么小就出来挣钱了,怎么不上学呢?本来挺活泼的小娟忽然情绪低落,脸上有了红晕,小声道:宝宝要上学呢。戴中明没听明白:宝宝上学跟你不上学有什么关系?同伴帮她回答:她弟弟是“超生”的,罚款不够,家里背了好多债。我们一下子无语了,刁主任岔开话题:抓紧拍,太阳要落了。小娟自我调整也快,刚才脸上还愁云密布,这下又雨过天晴了。等拍完“渔舟唱晚”的镜头,整个拍摄也就结束了。我们拜托韩世新对两个姑娘尤其是小娟多加关照,李松筠把手机号码留给她们,说有事可以随时联系,戴中明、李骥翔约小娟有时间到电视台去,看能不能想法帮她复读考高中。
小娟到底没能再跨进校门。她俩清纯的形象无疑给电视画面增色不少,也让我收获了一幅得意的摄影作品。那幅照片上,同伴荡着桨,小娟端坐在船头,眼睛凝望着前方,前方有一丛油菜花。这张取名《水妹》的作品陆续被多家报刊选用,在多个地方展览。就在那年,上海《少年文艺》编辑部徐东达、单德昌到垛田,看到这张照片,非常喜欢,特地请兴化作家张学诗配上一首诗,刊登在他们杂志1999年第7期的封二上。
电视散文很快就在兴化电视台播出了,只是名字改了一个字,叫《春到垛田何处游》。与此同时,改编的配乐散文《春到垛田》也播出了。戴中明告诉我,两部作品都获得了当年度泰州市广播电视优秀节目一等奖,这多亏他们的再度创作。后来电视散文《春到垛田何处游》还在江苏电视台多个栏目播出。那几年,每到垛上油菜花开时,常有人告诉我,我在电视里看到你写的垛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