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崔垛新村:垛圪上的“五好”答卷

2025-04-17 09:13:20

四月的崔垛新村,阳光携着湿润的水汽漫洒垛上,“一畦春韭绿,十里‘菜’花香”的水乡缱绻与“河网织就千重锦,垛田捧出万担金”的古老俚语在这里交相辉映,也让这里的乡村振兴特色鲜明。

崔垛新村位于沙沟镇东南角,由崔垛二村、三村合并而成,总面积约6722亩,耕地面积2419.6亩,水面面积696.2亩,典型的水网垛圪地貌孕育了这里以经济作物为主的种植模式,也催生了这里红薯产业的发展之路。“这是我家的垛圪,以前‘望天收’全凭运气,现在流转给村里,能拿租金能务工,到采收季再帮着挖红薯、烤红薯、卖红薯,收入翻了一番。”村民房银凤的脸上满是笑容,一如去年捧着大红薯和游客合照时的模样,而她身后的垛圪却已褪去了冬的萧瑟,正静候苏薯16号、苏薯38号和宁紫薯4号等优质薯苗的入驻。

从曾经的零散种植到如今的抱团发展,崔垛新村红薯产业的转型还得从2021年8月说起。2021年,面对土地碎片化、传统作物效益低的困境,村里牵头成立崔垛水上红薯部落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支部+公司+园区+农户(低收入农户)共建模式,以优质农产品基地为依托创建了“崔垛丑薯”品牌。

“成立公司后,村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还将红薯种植跟观光旅游结合,游客来挖红薯、烤红薯,带走的红薯价格也能比批发价高两成。”基地联络员王清余边检查土壤情况边说道。

以红薯产业为引领,村里与省农科院甘薯研究所合作,先后引进苏薯系列、宁紫薯系列等10多个品种,其中就包括可直接食用的蜜薯、水果薯和用于观光、采摘茎叶的水上红薯等,并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进行全程质量管控。

“过去农户各自为战,品种杂、产量低,现在党建引领下,300多亩核心园区统一管理,垛上有专家定期‘把脉’,红薯更香甜,订单跟着来,垛间有河道发包,村民多了增收渠道,村里也添了集体收入。” 村党总支书记房艳翻开手机里的账册,2024年,投资收益、水面发包费、鱼塘复垦费、阳光宴会厅租金等经营性收入笔笔分明,“合计230.84万元”的数字跃然眼前,“低效田”成为“金饽饽”的感受直观且真切。

产业升级催生了农文旅融合,也为村落注入了更多活力。“依托红薯产业,我们村成立了‘丑薯妇女微家’,通过‘微家+协会’‘微家+合作社’‘微家+电商’‘微家+项目’等举措,带动村里50多名妇女学习先进种植技术、种植新型红薯品种、开辟就业新路径,实现增收致富。”村妇女主任曹竹秀介绍,通过一个个的“她”故事,产业红利也织就了更多文明风尚和共富图景。

立于基地木栈道,北眺,“水上红薯部落”六个红色大字倒映碧水中,鱼跃涟漪惊醒春日静谧;南望,一排民居顺周崔路连入庄台,堂前菜畦青、屋后流水绕,水乡生活画卷柔和了岁月。沿公路向东再向北,新型农民社区格外亮眼,64户新居青砖黛瓦、排列整齐,宽阔的道路、大大的庭院、精巧的菜园,路灯、水电气、垃圾分类站等一应俱全。“以前住河边,进出不方便,现在车子能开到门口,路灯也亮堂,我们比较满意。”搬迁户房祥友呵呵笑道。

“这里已经入住了48户,主要是洼地治理工程的搬迁户,通过新型社区的建设,较好地改善了村民的住房条件和需求,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房艳介绍,“下一步,我们将借助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契机,进一步扩大红薯产业,提高乡风文明,加强基层治理,并通过研学、文旅体验及农副产品加工,提高村集体及老百姓的经济收入,让崔垛新村宜居更宜业。”

基地周边,红薯文化景观与草坪、花木相得益彰;村北码头边,红薯仓储项目已初步建成;红薯深加工基地,选址已落定,即将启动……如今,这片被里下河水系滋养千年的土地,正以红薯为笔,在“产业好、生态好、生活好、治理好、文化好”的答卷上,书写着新时代的田园诗行。

全媒体记者 刘 娟

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