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守艺传“新” 非遗很“潮”(一)

2025-06-18 09:39:26

编者按:为进一步传承兴化文脉,展现非遗时代价值,助力兴化文化品牌焕发新活力,让非遗文化浸润百姓生活、赋能城乡发展。即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守艺传‘新’非遗很‘潮’”专题报道,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展示,带您领略跨越时间的千年遗韵,触摸匠心传承的时代脉动。

 

板桥道情

 

《道情》是一种民间小调,相传原来是道家用以传道的工具,故名“道情”。后流传到民间,深受百姓喜爱,成为民间艺人谋生的手段。民间艺人手执渔鼓、简板,走街串巷,在书场、小剧场、茶馆等地演唱道情。演唱曲目有“珍珠塔”“十把穿金扇”“白蛇传”“孟姜女”等民间故事。

郑板桥先生看中了这一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根据道情调“耍孩儿”,提笔填词,作“板桥道情”十首。“板桥道情”以板桥先生的傲骨亮节、压抑之态和遁世的文人情怀,展示了郑板桥先生民本思想,传唱至今。

 

传统木船制造技艺

 

兴化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构成“隔河千里远,出脚就用船”的自然地貌。水乡河多船也多,船和水乡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不可或缺。因此,长期以来,造船手艺便成了兴化人的一样绝活。

据传在宋代范仲淹修筑“范公堤”之前,兴化竹泓镇上就有了制作沿海捕捞渔船为主的手工作坊。明清以来,竹泓木船制作已成气候。目前生产的各类木船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渔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景区观光旅游,远销海内外。2012年建立兴化市竹泓木船文化产业园区,统一制定了木船企业生产行业标准,逐步将木船产业园区建成集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示范基地。

 

茅山号子

 

兴化茅山号子源远流长,是古代先民劳动生产的产物。茅山先民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具有自然而健康的韵律,成为茅山号子的源头。此外,相传,茅山号子与秦始皇时代孟姜女寻夫到长城的故事有关。据说,茅山籍农夫将孟姜女所传的号子带到家乡。

茅山号子“刚柔相济”,融合了北方的高亢和南方的柔美。茅山号子从内容上分为车水号子、栽秧号子、薅草号子、挑担号子、碾场号子、掼把号子、牛车号子等;从音乐结构上分为长号子、短号子。茅山号子中的“栽秧号子”独占鳌头,俗称“小妹妹”。茅山号子以舒缓平实的音调旋律、明快有力的音乐节奏、快慢自由的演唱速度、分合有致的歌唱形式,形成了高低协调、咏叹自如独有的民歌特色。在演唱风格上,真正体现了民族演唱方式的特色。

 

木杆秤制作技艺

 

木杆秤应用历史悠久,曾是兴化粮贸、商业以及民间必备的衡器。古镇昭阳早在明末清初即已形成百年老字号秤店,马荣泰就是其中一家。木杆秤制作是一门精细的手艺,工序复杂,主要有选料、磨秤杆、裁秤套、钻秤眼、组装木杆秤、秤校验、锥星子、抹星子等八道工序,且每道工序都必须严格按制秤的标准和要求去制作,只有这样秤才会精准。所制作的秤大的可称重200公斤,最小的是药房用于称重中药材为几钱的小盘秤。

目前,所制作保存的杆秤,最大一杆,杆长2米,称重230斤,全国也是罕见,同等杆秤仅有云南省和浙江省各存一杆。最小的一杆骨制戥秤,用于称重金银,杆细如麻线。最大称重一钱五分,最小称重一分。

 

(来源 市文体广旅局)

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