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映初心 红色印记照新程
本报讯 “刘宝忠,男,解放军某部战士,1941年参加革命,牺牲于宝应李堡战斗;顾长才,男,1924年生......”在永丰镇“初心园”红色基因馆内,一份占据整面墙壁的烈士名册引人驻足。墙体如碑,记录着那个战火纷飞年代里长眠于此的英魂,也诉说着一篇篇可歌可泣的红色诗篇:抗战烈士张存山、保税烈士王捷行、矗立于战火中的朱严师范......
永丰镇地处我市东北部,这里民风淳朴、物产丰饶、商贸繁荣、人杰地灵。战争年代,永丰镇为苏北革命红色根据地之一,是新四军、解放军指挥战斗和召开会议的聚集地,素有“苏北小莫斯科”之称。全市第一所培养教师和革命干部的学校“朱严师范”就是在镇上的徐扬庄创办的。
1944年初,为纪念在兴化牺牲的朱廉贻和严昌荣两位烈士,我市将成立的第一所简易学校命名为朱严师范,校址设在永丰镇徐扬庄的西隐寺内。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关键时期,为适应残酷的战争环境,学校与县文教科合署办公,确保行动统一。学校发扬延安艰苦朴素的革命精神,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坚持游击教学;学员们不畏艰难困境,冬睡草铺、夏睡门板,不但要养猪、种菜自给自足,还要时刻提防日伪军,黑暗中可供读书的油灯成为他们的唯一支撑。短短一年多时间,朱严师范为党和国家培养了1000多名革命战士和文教干部,为建设根据地、发展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而因纪念朱严师范得名的“朱严路”“朱严桥”,也成为了时代留给当地人独有的“亲切感”。
战火中的永丰涌现过无数豪杰英烈。每逢清明,抗战烈士张存山的墓前总会迎来一批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他们献上花圈,深切凝望碑身铭刻的生平事迹。“我们常态化开展党性教育,就是想通过缅怀先烈,激励年轻同志铭记历史,进一步强党性、守初心,为乡村振兴汇聚更多青春底色。”永丰镇桑富村党总支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征明军表示。
如今,伴随着红色记忆不断被拾起,承载着历史的红色地标已然成为了永丰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初心园的红色基因馆现在作为常态化的党性教育基地,每年都接待大量的党员干部、学生等群体。”蟹苑清丰志愿队红色讲解员尹一丹介绍,“在这里,他们追寻红色记忆,重忆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血脉得以延续。”
这片被水滋养的土地,从战火中的星火到和平年代的炊烟,红色遗迹早已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流淌在水乡血脉里的精神基因。当暮色中的永丰镇亮起灯笼,老街上的石板路映着灯火,那些嵌在砖缝里的红色记忆,正化作新时代的微光,照亮每一个前行的身影。
全媒体记者 夏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