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兴化城墙:烽火淬炼的精神地标

2025-07-09 09:35:17

本报讯 晨光漫过兴化城墙的垛口,在青砖上投下深浅不一的光影,那些被岁月磨平的砖缝里,藏着1945年盛夏兴化城收复战的枪炮声。当新四军的旗帜终于插上城头,这座明代古城墙便成了镌刻着不屈灵魂的精神地标。

在市党史方志办公室党史宣传编研科科长朱存安的讲述下,我们重温了80年前那场激烈的战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盘踞在兴化城的伪二十二师及兴化保安团等六千多人,在师长刘湘图的带领下,倚仗坚固的城防工事和有利地形,拒不向新四军投降。为此,苏中军区决定集中8个团7000余人的兵力,发起兴化城收复战。

兴化城四面环水,城圈内外设有170多座碉堡,每个碉堡内都配有轻重机枪封锁河面。在层层碉堡的拱卫下,还有10米高、3米多厚的城墙,设置了上中下三层火力点。城门处更是防御重重,四城门各有炮楼一座,东门外的宝塔是其中最大的一个碉堡,塔内有一个机枪连守卫,加上城四周近20米宽的护城河,可以用“固若金汤”四字来形容兴化这座“水上要塞”。

战役从夺取敌人的外围阵地开始,分为肃清城外据点和围攻兴化城两个阶段。

8月28日晚,西门外宽阔的下官河上,新一旅二团前卫营(三营)的战士们,分乘二百余艘舢板船,飞速驶向西门外的预定阵地。担任偷渡、突击任务的该团三营七连的17艘小船,刚过河中心即被敌人发现,立即遭到岸上暗堡里的敌人各种火力的疯狂射击。突击队员在二团火力的掩护下,一面英勇还击,一面奋力撑篙、划浆,冒着倾泻而下的弹雨向敌岸挺进。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竹篙、木浆,使17条小船终于冲抵岸边,战士们分别在南北50米长的河边强行登陆。与此同时,新一旅后续部队也像潮水般纷纷登陆,逐一扫清了敌人的外围阵地。至次日上午9点,西门外围战事已基本结束;下午,攻打东、南、北门的各部队也相继强渡成功,占领城下外围据点,夺取了攻城的有利阵地。

8月29日傍晚6点45分,苏中军区前敌指挥部下达了总攻兴化城的命令。但因敌人凭借高大的城墙、坚固的工事及各种火力拼死抵抗,参战部队虽多次发起攻击,但均未奏效。8月31日,攻城指挥部重新调整了兵力部署,改西门主攻为佯攻、东门佯攻为主攻,并于当晚下达了总攻的命令,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占了东门。冲锋号吹响后,在团长胥金城的率领下,主攻东门的分区一团,迅速冲向了城门,经过激烈战斗,成功攻占东门。与此同时,团长柴荣生、政委戴为然率领兴化独立团强渡上官河,炸毁北水关碉堡,一举突破了敌人吹嘘为“北门锁钥”的城防工事。不久,西门、南门也相继被攻克。

9月1日凌晨,攻城部队快速向城区推进,直捣伪二十二师指挥部,刘湘图见大势已去,传令停止抵抗,束手就擒。历时三天四夜的兴化城战役胜利结束,沦陷近5年的“水上要塞”兴化城收复了,当朝阳照亮城头的弹孔,这座烽火淬炼的精神地标由此矗立在水乡大地。

“此役共毙、伤伪军2000余人,俘日军4人。战后,新四军军部传令嘉奖参战部队。嘉奖令指出,‘参加兴化城战役的参战部队,在战斗中高度发扬勇猛、顽强的传统作风,克服重重困难,冲破敌人的坚固工事,创造了我苏中部队攻城夺池的模范战例,丰富了我苏中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朱存安介绍说,“兴化城的收复,拔除了日伪楔在苏中的一颗钉子,使宝应、盐城、东台、泰州间的解放区连成一片,为苏浙军区部队回师苏中准备了较大的活动空间。”

收复兴化城的历史,不仅仅是一段军事斗争的记录,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坐标。如今,兴化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未来。然而,那段波澜壮阔的东征历史,始终是兴化人民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在新时代,这座城墙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它们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市民前来参观学习。学校组织学生来到这里,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传承红色基因;游客们来到这里,在城墙脚下驻足沉思,缅怀先烈,汲取前进的力量。这些红色旧址,正以它们独特的方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水乡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全媒体记者 徐苗苗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