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永铸 精神长存
本报讯 在我市安丰镇,矗立着一座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碑——华中二分区革命烈士陵园。它不仅是兴化大地上熠熠生辉的红色地标,更是整个华中地区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先烈们用生命铸就的不朽丰碑。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陵园,在苍松翠柏间缅怀那些为共产主义理想慷慨捐躯的英雄儿女,于无声碑刻中追忆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1945年秋,中共中央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相继成立,华中解放区迎来了新的曙光。随后,苏中第一行政区被改建为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后称“华中二分区”),成为解放战争时期重要的战略支点。在这片热土上,党组织和军事机构带领广大军民,与敌人展开了广泛而又深入的军事斗争。从抗战胜利至1949年5月江苏解放前夕,华中二分区共有2642名革命先烈英勇牺牲。
“为缅怀先烈、激励后来者,当时的华中二分区以及地委就选择在中圩乡盛家庄修建了华中二分区纪念塔(即陵园前身)。”安丰作协副主席、华中二分区革命烈士陵园特聘讲解员高友常介绍,牺牲的英烈中,有李健、袁舜生、周奋等烈士,还有来自浙江的周山、顾毅(女)等,他们大都牺牲在1946年至1947年华中二分区反抗国民党顽军过程中。
在抗日战争中,华中二分区所处的华中地区,对于全国抗战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利用地方群众基础和地理地貌、资源禀赋等优势,华中二分区前身部队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应该说我们安丰是一块红色的热土。”高友常特别提到,“在日伪军扫荡期间,安丰人民毅然烧毁集镇建筑和粮草,坚壁清野,让敌人一无所获。在敌人仓皇撤退时,又运用麻雀战、破袭战等方式不断袭扰,使敌人陷入被动,有效破坏了日军补给线,为抗日战争乃至后来的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走进陵园纪念馆序厅,“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熠熠生辉,这是对英烈的至高褒奖,也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郑重诠释。馆内,陈列着的众多革命年代物品,以其残旧定格着往昔烽火。指着锈迹斑斑的大刀和长矛,高友常感慨道:“解放战争初期,我们二分区战士的装备极其落后,面对国民党的美械装备,我们很多战士只有这些简陋武器,所以斗争很是惨烈。”
即便装备如此悬殊,军民也从未退缩。解放战争期间,为保卫根据地和人民群众,华中二分区军民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一系列战斗,有效延缓了敌人的推进速度,为主战场部队的战略调整和群众疏散赢得了宝贵时间,这一系列战斗中就包括何家桥战斗。
1947年5月22日,国民党军进犯何家桥。危急时刻,华中二分区司令员朱云谦果断指挥,四团四营战士火速集结投入战斗,连续击退敌军多次疯狂反扑,战况异常激烈。当驻扎刘庄的国民党军增援一个营妄图扭转败局时,我军四团预备营及时驰援,与主力合力迎击,最终敌军溃退。“这场战斗从早上五点一直打到黄昏,持续了10个多小时,我军共毙伤国民党军300余人,缴获重机枪4挺、轻机枪9挺,在兴化,更在华中二分区,它都是一场很重要的战役。” 高友常介绍。
“先烈们的事迹会给予我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前进动力,让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努力,以实际行动传承他们的精神。”安丰镇新陆宴村村民陆彬的话语,道出了红色精神在当代的鲜活延续,而这份浸润在血脉中的力量,正驱动着革命老区安丰镇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
进入新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历经沧桑的土地焕发新生,如今,安丰镇已成为了享誉全国的“中国河蟹之乡”。蓬勃发展的螃蟹产业带动了三产服务业的兴起,镇域经济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那份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红色基因,正是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密码。
“乡村振兴征程中,红色精神是永不褪色的旗帜,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忘来时路,更要传承红色精神勇担时代使命。”安丰镇富强村村民蔡舒文说。
从战火纷飞中的浴血奋战,到和平年代里的砥砺奋进,变的是发展的赛道,不变的是一代代水乡人民血脉中流淌的红色品格。华中二分区革命烈士陵园,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崇高精神的丰碑,始终矗立在这片英雄土地上,默默见证着新时代的奋进与荣光,它也像一位沉默的导师,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传承中创新、在奋斗中前行,让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全媒体记者 钱 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