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花绽放在基层沃土
本报讯(通讯员 李 惠 杨洪江 全媒体记者 冯兆宽)“垒土成垛、择高向上”,2024年7月22日,从泰州姜堰初到兴化的23岁中共党员鲍思琪,被这句醒目的标语深深触动。
从南京传媒学院毕业后,这位曾荣获江苏省省级三好学生、省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二等奖的大学生,选择来到兴化市兴东镇担任乡村振兴志愿者。十个月光阴流转,兴化已成为她的“第二故乡”,而她也用“融得进、沉得下、干得好”的实际行动,在基层沃土上写下了动人的青春答卷。
今年7月,鲍思琪被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泰州市项目管理办公室表彰为“泰州市乡村振兴计划优秀志愿者”。
初到兴东镇,鲍思琪一度面临“方言关”和“本领慌”的双重挑战。但她没有退缩,反倒摸索出“多听、多问、多跑”的“土办法”。接待群众时,她一遍遍耐心复述、确认诉求,生怕漏掉一个细节;开展志愿服务时,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方言词汇、村情要点和村民的急难愁盼;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就拉着镇村干部“刨根问底”,虚心讨教基层工作的门道。
凭借这份执着,鲍思琪先后策划开展“理论宣讲进农家”“暑托班暖心护航”“读书分享会”“法律知识讲座”等活动8场次,服务群众超1000人次。“只有把群众当朋友,理论知识才能真正扎根泥土。”她的话里,满是对基层工作的体悟。
发挥新闻传播专业特长,鲍思琪成了兴东镇的“宣传多面手”。她接手“兴东之窗”微信公众号,用鲜活的文字、生动的图片记录乡村振兴的点滴变化。拿起话筒,她先后主持兴化市及兴东镇大型活动6场,以从容亲和的风格赢得组织认可与观众掌声。扛起相机,她参与拍摄“我们的改革故事·宣讲微短剧”,剪辑推广本地农产品的短视频,让兴东镇被更多人知晓。
“鲁迅说‘愿做一木一石’,我觉得基层工作者就该是这样。”鲍思琪常以这句话自勉。在她看来,“乡村振兴不是宏大叙事,而是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可能是帮农户多卖一箱梨,可能是让更多人知道村里的新变化。”
水乡给予鲍思琪的,远不止成长的平台,更有触手可及的温暖。村民们递来的一杯热茶、同事们默契的一句提醒、团市委送来的节日慰问……这些细碎的关怀,都成了她坚守初心的动力。
如今,鲍思琪仍保持着写工作日志的习惯。翻开本子,扉页上“垒土成垛 择高向上”的标语旁,写着她的心声:“在离土地最近的地方,遇见更好的自己。”“基层服务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