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管阮村“有事好商量”茶社的多赢密码

2025-08-26 11:12:43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冯兆宽 通讯员 吴琼)“金工程师,冷链中心的地基处理得按咱们昨天商量的方案来,雨季前必须抢出进度……”8月初的清晨,大垛镇管阮村“有事好商量”茶社的竹椅上,监理员戴华健端着茶杯,与施工方负责人再次敲定细节。这座由三间闲置青砖房改造的茶社里,刚泡好的茶香气袅袅,墙上“诸葛亮会”的红色会标还未摘下——就在昨天,这里刚诞生了智慧冷链物流中心建设的3条优化建议。

 

茶桌成“议事场” 民主协商在茶杯里落地

 

“从前村民有诉求,得跑到党群服务中心,现在茶社就在附近,喝着茶就把事儿办了。”管阮村党总支书记李萍指着茶社墙角的“诉求登记本”说。本子上密密麻麻记着30多条群众诉求信息,每条后面都标注着解决进度和责任人。

5月初,村民老顾发现茶社旁的排水沟堵塞,趁着村干部来茶社的功夫随口一提,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人来疏通。“以前觉得民主是大词儿,现在才明白,咱老百姓的话有人听、事儿有人管,这就是最实在的民主。”老顾捧着刚泡好的茶,笑得合不拢嘴。

市政协委员老陈的笔记本里,记满了在茶社收集的“金点子”:板桥文化园可以增加研学体验项目,建议开发传统村落主题民宿……这些来自茶桌的信息,已有20多条被纳入全市乡村振兴规划蓝图,其中“农产品电商直播基地”的建议,正在管阮村落地建设。

 

古宅变“网红地”乡愁经济唤醒乡村活力

 

“来份188元的围炉煮茶套餐,要加两份咱村的特色糕点。”端午假期的茶社里,来自兴化市区的王女士正招呼朋友入座。茶社工作人员小徐麻利地摆上炭炉、陶壶,旁边的竹篮里,刚出炉的芝麻酥还冒着热气——这些糕点的食材都来自本村农田,由村里的巧妇们每日现做。

为何城里人愿意驱车20公里来村里喝茶?茶社墙上的老照片给出答案。青石板路、黛瓦土墙、百年老槐树……这些管阮村作为江苏省第一批传统村落的标志性元素,与茶社的装修风格浑然一体。“在这里能找到小时候外婆家的感觉,连空气都是慢的。”王女士边说边举起手机,对着院中的美景拍照发朋友圈。

据统计,今年“五一”假期前后,茶社营业额达2万多元,带动周边农户销售的土特产超过1万元。“以前谁能想到,这闲置的老房子能成摇钱树?”看着账本上的数字,村干部小刘难掩笑意。

 

清茶暖“民心窝”民生服务在茶香中延伸

 

“顾老师,这道数学题我还是不太懂。”7月15日上午,茶社的阅读角里,孩子们正围着返乡大学生志愿者顾涵颖请教。作为村里公益暑托班的辅导员,顾涵颖每天要带孩子们读书、做游戏,这份工作能给她带来每月3000元的收入,让她可以安心完成大学学业。

“孩子放暑假,我们夫妻俩在镇上打工,以前总担心他在家没人管。”村民小李的话道出了双职工家庭的心声。如今,茶社每天9点到17点开放暑托班,不仅解决了看护难题,还开设了书法、剪纸等特色课程。

茶社的角落里,一个贴着“暖心服务点”的区域已初见雏形,微波炉、饮水机、应急药箱整齐摆放。“等冷链物流中心运营后,这里要给司机师傅们提供免费茶水,夏天开放空调休息区。”李萍指着规划图介绍,茶社下一步还要增加快递代收、代缴水电费等服务,让这个小空间发挥大作用。

夕阳西下,茶社的灯光渐次亮起。竹椅上,几位老人还在讨论村里的广场舞比赛。吧台后,小徐正在盘点当天的营业额。阅读角里,顾涵颖正在给孩子们讲郑板桥的故事。这座不足200平米的院落,在袅袅茶香中,续写着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新故事——用最朴素的方式,把协商议事、产业发展、民生服务拧成一股绳,编织出乡村振兴的“管阮答卷”。

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