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二人启星火势 九十众燃志愿光
本报讯 在兴化的水乡大地上,活跃着这样一群特殊的“追光者”,他们虽年过花甲,眼角刻着岁月的痕迹,但精神却依旧矍铄,红马甲穿在身上,脚步轻快如少年,无论是景区引导、文化讲解,还是活动保障,总能见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从最初22人的“星星之火”,到如今90人的“燎原之势”,仅仅两年时间,这支名为兴化“昭阳红”的志愿服务队,早已成为我市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流动窗口”。
儒学广场,是兴化千年文脉的“活化石”。青石板路印着岁月的纹路,飞檐斗拱藏着历史的回响,这里不仅承载着本地崇文重教的千年传统,更是市民触摸历史、游客感知兴化的核心地标。2023年,为让历史传承与当代文明实践“同频共振”,市文明办决定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从九顷的文化馆迁址至这片文化沃土。可新址刚落定,一道难题便摆在眼前:缺人。
文明实践中心要开门服务,离不开专人值守与引导。市文明办第一时间委托市委老干部局募集志愿者,昭阳街道党工委也向“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发出倡议——很快,22位银发长者主动报名,成为中心最初的“守护者”,这也是“昭阳红”志愿服务队的雏形。
但现实的考验来得猝不及防。运行仅一个月,部分队员因身体不适、家庭事务等原因陆续退出,排班表上的空白越来越多,连每天9小时的基础值守都难以保障。眼看中心要“断档”,昭阳街道老干部党支部、老年协会率先“补位”,社区里有空闲的老人来了,队员们还主动拉上身边的亲友加入——队伍像滚雪球般慢慢壮大,从22人到48人,终于让文明实践中心的大门,能从清晨到日暮始终敞开。
2024年,随着兴化文旅热度攀升,来访儒学广场的游客激增,12名新成员主动加入,队伍规模扩至60人;今年“兴化书院”在中心挂牌成立,又有30位银发志愿者带着热情报到——90人的阵容,稳稳撑起了文明实践的“大舞台”。从零散的个体到有序的集体,这支队伍的成长轨迹里,藏着一座城市对文明的执着守护。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背后离不开党建的“红色引领”。“昭阳红”创新推出“党建+志愿”模式,成立了志愿服务队临时党支部,以支部党员为“领头雁”,带动更多队员参与服务。“我们会根据每个人的特长‘量体裁衣’,比如有文史功底的当银龄讲解员,擅长组织的做秩序维护员,懂非遗的负责传承教学。”党支部书记祁正扬说,队伍被细分为秩序维护、文明劝导、银龄讲解、非遗传承、文史宣传、才艺展演6大类岗位,让每位老人都能在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队伍既能“聚起来”,更能“稳得住”,一套暖心的志愿积分制度成了关键“纽带”。在文明实践中心的墙上,一张积分签到表总在最醒目之处,上面不仅记录着每位队员的服务时长,还按积分高低排出榜单,而刘家珍的名字,常年稳居榜首。
“积分是份念想,更是份责任。”刘家珍常说。前两年,为了兼顾志愿服务和家庭,她常常骑着自行车往返于高邮、兴化两地,单程两小时的路程,她乐此不疲,“以前退休在家总觉得空落落的,加入‘昭阳红’后,才算真正找到‘老有所为’的平台。”每每谈起志愿服务活动,李家珍都格外充满活力,她笑说,在这里她不仅帮游客指路、整理资料,还跟着队友学用智能手机、听养生讲座,“日子过得充实又有奔头,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
85岁的洪寿臻,是队伍里年龄最大的志愿者,却也是最“爱学习”的一个。每次队伍组织健身、普法讲座,他总会带着笔记本坐在第一排,如今本子上已记满了“拍八虚”养生法、识别养老诈骗的小技巧。“既能帮着招呼游客,又能给自己‘充电’,这样的好事,我肯定要一直做。”老人说话时,手里还攥着那本卷了边的笔记本,笑容格外爽朗。
当外地游客走进文明实践中心时,银龄讲解员们就成了“兴化故事”的“传声筒”。“中国好人”王向阳就是其中一员,他总戴着一副无线讲解器,一天最多要带五六拨游客参观,嗓子哑了就含颗润喉糖,歇两分钟继续讲。“别看我们穿红马甲不起眼,肩上的担子不轻呢。”王向阳说,每次讲解,他都会把兴化的“文气”细细道来——比如《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兴化人,清代文学巨匠郑板桥在这里留下了大量书画与诗词,还有明代“后七子”之一的宗臣,其故居便藏在老城的街巷里,“游客了解了兴化,再讲给身边人听,我们就是在为家乡‘代言’。”
去年春天,一位复旦大学教授来儒学广场调研,听完王向阳对兴化人文历史的讲解后,忍不住感慨:“没想到这座小城走出了这么多文化名人,文脉传承得这么好,太不简单了!”这样的场景,在旅游旺季早已是常态。如今,“昭阳红”的队员们,成了游客了解兴化的“第一端口”——他们递出的一杯热水、一句指引、一段讲解,都在悄悄把城市的文明与温情,装进每位游客的心里。
两年来,这支银发队伍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累计接待游客及市民28600多人次,为各部门在中心开展的400多场活动提供后勤保障,总值班时长超16000小时,人均服务260小时。“泰州十大老干部志愿服务项目”“学雷锋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接踵而至。
夕阳无限好,为霞尚满天。这支银发队伍用最朴素的行动证明,文明的火种从不怕微弱,只要有人守护,就能照亮一座城。
全媒体记者 徐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