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堡村:里下河深处的“活态博物馆”
本报讯 在陈堡镇东南6公里处,有一座被渭水河水系环抱的古村落。它枕着省道S352的车鸣,藏着明清建筑的青砖黛瓦,摆着会“说话”的老水车,立着染血的革命丰碑。这里就是蔡堡村,一个有着江苏省传统古村落之称、用红色基因续写时代答卷的里下河“活态博物馆”。
走进蔡堡村,仿佛踏入时光折叠的秘境。不同于江南村落的规整布局,这里的房屋朝向各异,巷道曲折幽深,陌生人稍不留意就会在“迷宫”中迷失方向。村民们说,蔡堡村在明朝时叫蔡家堡,是有名的“九寺十八堡”之一,1958年这里分为四个大队,1978年合并为行政村,才有了现在的蔡堡村。
尽管岁月流转,但村庄的肌理却从未改变。高低起伏的地势间,青砖小瓦的古建筑错落有致,门楣上的砖雕、窗棂上的木刻,处处可见传统建筑的文化密码。村民严永杰表示:“房子里面装饰很不错,有雕刻的龙凤等图案,村庄以前的房子建设得很好,希望以后能把它保护好。”
在蔡堡村西南,十几架大小不一的水车、风车静静伫立,木轮上的水渍仿佛还带着当年的稻香。这里是市级非遗“兴化水车”的传承基地,所有展品都出自非遗传承人徐长龙之手。
徐长龙从小做木匠,他怀着对村庄传统的热爱,致力于复原传统农耕器具。他说:“我想把这门手艺留在村里,让下一代了解我们兴化人过去是怎么种田的,水是怎么取出来的。” 如今,他不仅让古老的水车在村里“活”了下来,更让它们走出了水乡。蔡堡村的风车模型已落户全国十多个景区,成为流动的非遗名片。
蔡堡村还是“王牌特工”杨延修的故乡。这位出生于蔡堡村的地下党员,在国民党和日本人统治区经商,为党提供了价值约10亿人民币的金钱和物资。2023年,村里利用闲置村部房屋,在热心村民支持下建起“红色文化馆”,杨延修的故事成为馆内最动人的“展品”。
村党总支书记黄兆华介绍:“‘红色特工’杨延修是周恩来总理直线联系的特工,周总理盛赞他一个人能抵一个师。蔡堡村杨延修纪念馆于2023年建成,年接待学校研学、党员教育、游客参观等达0.7万人。未来,蔡堡村将开发特色红色研学课程,开展红色主题实践活动,积极与周边学校、企事业单位合作,让红色文化真正走进人们的内心,带动村庄在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迈向新高度,让蔡堡村的红色文化名片愈发闪亮。”
如今的蔡堡村,26个村民小组、1000多户人家组成了新的生活图景。3380名户籍人口中,1250名常住人口守护着家园,104名党员成为发展的领头雁。这里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农文旅相互融合,古村落焕发出了新时代的美好图景。
黄兆华表示:“蔡堡村以基础设施升级为骨,以特色文化挖掘为魂,6处市级文保建筑静静伫立,诉说着时光沉淀的故事。2025年江苏省传统村落的殊荣,是对蔡堡村历史肌理的最好注解。未来,蔡堡村将继续以三产融合为笔,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谱写新篇,让百年建筑成为乡愁地标,让传统工艺绽放指尖温度,让特色文化串起农文旅脉络。”
全媒体记者 施月星









